两汉“人虎母题”图像研究

来源 :西安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eath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虎母题”图像,是表现“人”、“虎”或对抗、或亲昵、或合作的某种关系的装饰图像,是历经漫长岁月演化的、由多种因素综合铸就的、凝聚时代特征与精神的文化符号。嬗变而多姿的两汉“人虎母题”图像,既印证了时代的变迁,又焕发出多样的情态,是时代风貌与精神的投影。审视并研究两汉“人虎母题”图像,不仅能探寻该图像的源流,挖掘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所反应的社会制度,了解两汉时期的时代精神及审美意识,还对进一步认识两汉生死观、宇宙观、丧葬习俗等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文化背景出发,吸收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运用艺术考古学、考古学与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四重证据法及多元方法论融入图像研究,涵盖铜器、玉器、陶器、画像石等多类器物,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人虎母题”图像的文化属性与社会功能,力求在考古出土的图像资料与历史文本之间找到对应关系,从而探寻人文思想、社会风尚及时代精神等因素与母题图像表现规律之间的关系。两汉“人虎母题”图像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嬗变过程。本文梳理出它肇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经夏商周三代发展,至两汉开始丰富并转型的流变历程,归纳了两汉“人虎母题”图像的时代特征,并划分出“西汉前期——中期:继承与发展”、“西汉晚期——新莽时期:过渡”、“东汉时期:转型”三个阶段。两汉“人虎母题”图像,呈现出丰富的题材类型。这一时期,人们对“虎”的情感相当复杂,虎既有自然属性,又被赋予文化属性。本文从人对虎的情感心理入手,分析了“人虎母题”图像中“虎”形象的文化内涵,将汉朝人复杂的崇虎心态归结为“臣服”与“抗争”双重情感交融互渗的矛盾心理显现。在此基础上,依据属性与题材的不同,将“人虎母题”图像分为“角牴田猎”、“纳福辟凶”、“升仙长生”三种类型。两汉“人虎母题”图像,是时代风貌的投影。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其置于文化背景中,从社会制度、时代精神、审美意识等方面出发,结合尚武情怀、游仙思想、鬼神观念等汉代流行的思想意识,探究两汉“人虎母题”图像的文化内涵及历史使命,并力求对它牵涉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其他文献
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创新不是对已有的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理性的继承、批判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注重“知识性——个性——创造性”的培养,在学习中
C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及服务外包机构,也是全球知名的世界五百强企业。C公司大连分公司,主要为亚太地区、欧美和非洲客户提供财务、技术支持、人力资源、采购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启发和发现这些智慧的火花,使其成为“星星之火”,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资
当前,中国正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正在对新课标的有效实施进行着热烈的探讨和积极的实践探索。新课标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有较高要求,对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
做一位称职教师必须是德泽、敬业、志远。德泽是厚德泽人,它是教书育人的责任宗旨,是教师育人之道;敬业是对教学的虔诚与尊敬,是教师成就伟大目标的根本态度;志远是人生的高度和事
汉语中,时间副词是副词中较多的一个次类。其使用情况也比较复杂,使用频率也很高。本文以《浮生六记》中的时间副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浮生六记》中的时间副词的分类描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