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分野以及名动之间的转化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共性,同样也是英语中一种普遍现象。“名词化是英语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代表着人类认知朝事物性发展的方向”(Halliday,1996:44)。名词化又作名物化。按照定义,名词化是其它词类通过派生手段转变为名词的过程。英语是一种名物化的语言。其中脱动词化-er与-ee属于英语名词化现象中比较多产、具代表性、有一定体系的成员。其本身的多产性与附属的语义建构机制呈现出二者各自已经以具有自己的体系规模。由施动与受动关系系统角度看,二者不仅体现了人类语言名物化的基本认知机制,而且由于使用,该结构在形式上呈逐渐固化、自动化和动态演化等特点。但在这一体系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其本身也脱离了原本的简单施-受关系标签的束缚,而是愈加扑朔迷离,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古英语及人们的常识理解中,-er后缀代表根动词的施动者,表达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即实施者,如teacher,worker;同样-ee是作为-er后缀的对立体,代表根动词的受动者,表受动性,如-employee。然而伴随着这一体系的发展演化,施动性与受动性已不能够解释所有-er-ee后缀的脱动名词。所以说显然施动性与受动性已不能成为所有-er与-ee脱动名词的所有成员的最高图示。一个词在经过名词化后可以表达数个相异的概念,然而不会带来理解障碍。当然这一变化并不仅简单在于外在词汇层面的转化,那么其内在的生成机制是什么、语义转变背后潜在的生成规律是什么?因此追本溯源其原因何在?动词转变为名词是任意的形式之间的转换,亦是有背后隐藏的理据所在?这类词在经过变化后意义有了什么转换?人们又是怎样尝试去理解这类转换?鉴于以上的种种疑问,本文主要针对以下研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1)-er,-ee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比例是否对应,如果不对应,具体呈现什么特征?(2)构成-er,-ee的主干动词分别有什么特点,也就是说,-er,-ee名词化的类别有哪些?(3)名词化-er,-ee产生的内在动因是什么?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试以认知-功能语言学为视角,从-er,-ee体系的生成机制与语义入手,以COCA语料库中的-er,-ee体系为语料,通过定量分析为参照与定性分析为主导的方法、使用COCA corpus(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English)工具,尝试对这一典型且具代表性的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多角度的分析,以求了解这一语言现象产出的规律的实质所在,尝试探寻此类名词化现象背后潜在的建构机制。COCA语料库在性能方面较其他语料库来说不仅语料大而且它是在线的系统,这就决定了它的语料更新时效性新,为研究提供最时新与最具信服力的语料。而且此语料库为在线语料库,因此它能最大程度的随时随地应研究者研究所需提供参考。本文所引用的案例尽可能的做到了采用最具时效性与代表性的语料,这就决定了研究发现的可靠性、系统性与科学性。通过研究发现:1)通过语料库数据分析发现,去动词化-er,-ee在语料库中出现比例不对应,且形成强烈反差。其中表能动性的-er所占比例最大(88%),相比较而言其余三者基本均衡:非施动-er (3%),施动-ee(4%),受动-ee (5%)。通过以实例为基础的定性分析发现,这主要归因于人们认知规律中的突显原理。在人的认知域内表施动性的-er显著度最强,因而最容易被凸显。2)通过对-er,-ee名词的语义类别的分析归纳发现,主干动词在-er与-ee体系语义建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主干动词的性能直接影响与决定了-er与-ee名词的性能与类别,从而构成名词化-er,-ee产生的内在动因。3)名词化-er的主干动词可以粗略归纳为,施动-er为根动词的施动者,也就是发出者;而对非施动-er的深层结构分析发现,名词化-er为动词的主语。也就是二者的共通之处为根动词所在的语境的主语得到凸显。4)对名词化-ee根动词的研究,也推翻了过去的施动-ee名词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具有受动特征的论断。其根动词与-ee名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来概括。受动-ee与根动词是被动关系,而主动-ee在时态上呈现在完成时关系,表示主体已经完成某种行为。以上发现在理论上为解析名动间转化带来的意义迁移、语义建构及对内在理据的推导做了一定的探索与总结。在实践方面会为英语使用者与学习者理解与掌握此类语言现象的错综复杂与容易产生歧义的语义机制带来便利,并且在他们以后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应用过程中,作为一种参考都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说这些发现对语义转化机制的探析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