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x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北长江铀矿区是华南五大铀矿田(相山、桃山、诸广、下庄、苗儿山)中诸广铀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东段诸广山岩体的东南部,是华南花岗岩型铀矿最为重要的产地之一。目前区内已探明储量的铀矿床有6个(书楼丘、棉花坑、油洞、长坑、长排、水石)以及若干个铀矿点,其中棉花坑铀矿床是矿区开采深度最深、华南规模最大、最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床。
  本文以长江铀矿区棉花坑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PL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电子探针(EPMA)、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矿床的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了岩相学、精细矿物学、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质量平衡计算方法、酸碱热液蚀变理论等探讨了矿床典型矿化蚀变剖面组分特征及迁移规律,对绿泥石的成因矿物学、“红化”蚀变的机理、萤石的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热液蚀变与铀成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
  (1)棉花坑铀矿床围岩蚀变发育,蚀变带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特征,对该矿床-150m中段典型的横向矿化蚀变剖面进行了研究,该蚀变剖面在横向上可分为新鲜花岗岩带(Ⅴ带)、远矿碱交代蚀变带(Ⅳ带)、近矿绿泥石化蚀变带(Ⅲ带)、矿旁水云母化蚀变带(Ⅱ带)和矿化中心赤铁矿化蚀变带(Ⅰ带)。主要蚀变类型及生成顺序为成矿前碱性长石化→成矿期绿泥石化-伊利石化/水云母化-赤铁矿化→成矿期后碳酸盐化;其中绿泥石化、水云母化和赤铁矿化蚀变能促进成矿元素的聚集,水云母化和赤铁矿化的叠加对铀成矿更为有利。
  (2)棉花坑铀矿床横向矿化蚀变剖面从侧缘碱交代带→矿化中心带,SiO2的带入率(0.27%→0.21%→0.50%→0.70%)整体上与U的带入率(4.73%→8.07%→39.26%→98.29%)呈正比,K+、Na+相互排斥呈现“钾钠不相容”现象,MgO、MnO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迁移特征,是对流平衡迁移方式的表现。Th、Pb、Cs、Mo、As元素在矿化中心带的带入率最大,Ba、Sr、Co、V元素在矿化中心带迁出率最小,这对铀成矿(铀矿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3)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绿泥石进行了成因矿物学研究。从形貌特征和成因特征等方面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绿泥石进行了分类,它们分别为Chl1-长石蚀变型、Chl2-黑云母蚀变型、Chl3-脉型、Chl4-粘土矿物转变型以及Chl5-与铀矿物密切共生型绿泥石;其中,Chl1、Chl2代表铀成矿前期的绿泥石,Chl3、Chl4代表铀成矿期早阶段的绿泥石,Chl5代表主成矿阶段的绿泥石。根据电子探针测试的绿泥石成分,采用了国际上较新且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案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绿泥石进行了结构分类和命名,认为矿床中各成因类型绿泥石均为I型-三面体铁绿泥石(鲕绿泥石)。探讨了各类型(各期次)绿泥石的形成环境,认为从铀成矿前期→铀成矿期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各成因类型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平均值251.6℃→236.7℃→213.5℃)、氧逸度([lg(?O2/10-5Pa)]平均值-42.0→-42.5→-43.8)、硫逸度([lg(?S2/10-5Pa)]平均值0.6→-0.9→-4.2)呈现持续下降的演化规律,指示了矿床热液流体向低温、低氧逸度、低硫逸度的还原环境演化,暗示了铀成矿环境为中低温、相对酸性的还原环境。从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成矿元素的源-运-储过程等方面分析和归纳了绿泥石化对棉花坑铀矿床的成矿作用贡献,即绿泥石化通过改变铀的赋存状态、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铀载体的物理化学平衡等方式共同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矿源、运矿、储矿条件。通过对绿泥石成因矿物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绿泥石是反演铀成矿环境重要、有效且可靠的标型矿物。
  (4)对棉花坑铀矿床“红化”蚀变进行了精细矿物学研究。本文认为在未进行物相分析的情况下,把“红化”蚀变简单的等同于或归因于赤铁矿化是不严谨的,属于狭义的“红化”。铁的(氢)氧化物或者Fe3+是最主要的致色矿物或致色阳离子,是岩石变红的重要因素;矿物中存在的大量孔隙(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为“红化”蚀变中致色矿物的聚集提供了场所,是“红化”蚀变的必要条件;绢云母和粘土矿物(伊利石/水云母)本身有可能作为岩石“红化”的致色矿物,同时它们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致色矿物(铁的氢/氧化物和铬、锰氧化物)起到了的载体作用和吸附作用,为其他致色矿物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特别是元素周期表中第Ⅳ周期的过渡族元素Cr、Mn、Ti、Co等)以及它们的阳离子(Cr3+等)与Fe3+、Al3+的类质同象替换造成了“红化”蚀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热液铀矿床中的“红化”现象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在矿物中的孔隙、铁的(氢)氧化物、绢云母和粘土矿物以及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及其阳离子等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结果。
  (5)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萤石进行了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棉花坑铀矿床产有三类萤石,它们分别为形成于铀成矿期主成矿阶断的紫黑色萤石、形成于铀成矿期成矿晚阶段的紫色萤石以及形成于铀成矿期后的浅绿色萤石,这三类萤石均属于热液成因。紫黑色萤石和紫色萤石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暗示了两者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而浅绿色萤石的物质来源可能与紫黑色萤石、紫色萤石的物质来源不同。从铀成矿期至铀成矿期后,萤石弱的负Ce异常、明显的负Eu异常和U的含量以及这些参数的变化特征都指示了成矿环境由还原向氧化转化,成矿流体性质由还原向氧化演化。在研究棉花坑铀矿床萤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基础上,结合长江铀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类比邻近相似铀矿区成矿流体的研究成果,认为棉花坑铀矿床成矿流体源自富含U、Ba等元素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或与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水-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成矿流体存在多源(地幔流体和大气降水)的可能性,相对于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而言,为一经历了深部循环的外来流体。
  (6)根据棉花坑铀矿床各蚀变带元素的含量、比值及迁移特征,结合长江矿区的基础地质特征、铀的基本性质以及前人在同位素(C-H-O-S-Sr-Sm-Nd)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棉花坑铀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长江岩体,成矿流体在成分上富含挥发分和矿化剂(CO2、F、H2O等)、碱金属元素(K、Cs、Rb)和重稀土元素,性质上具相对高的氧逸度,其来源是地幔流体与经历了深循环大气降水的混合成因流体。挥发分和矿化剂(CO2、F、H2O等)的带入是矿床重要的矿质迁移机制,CO2的逸出伴随着氧化向还原过渡的环境是矿床重要的矿质沉淀机制。
其他文献
摘 要:礼物交换研究一直以来是人类学界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礼物馈赠现象见于世界各地。然而,不同民族所采取的形式则根据其文化母体的不同而不同。哈萨克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其悠久的游牧生涯中创造出了很多本民族的文化及习俗,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各项人生仪式,礼物馈赠与交换始终与他们相伴相随,成为了他们文化和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哈萨克社会中的非仪式化馈赠及仪式化馈赠作为中心点,通
期刊
摘 要:在改善环境质量的途径中,进行植树造林是最常用的一种,也是效果最明显的一种。随着我国植树造林工作的不断开展,对于造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如何开展林业技术的保障,成为当前绿化工作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本文结合某地区的实际运用,对造林绿化后期开展林业技术的工作分析进行研究。  关键词:造林绿化;后期林业;技术分析  前言  大兴西部永定河河滩内,常年以来备受风沙侵蚀,环境极度恶劣。随着大面积的开展植树造林
期刊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核心還是科技創新,在煤炭效益不太好的大環境下,我們更需要在煤炭行業的各個領域深入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措施。目前換熱站系統已經廣泛的應用在熱水鍋爐系統、熱交換系統、工業供熱系統及其他換熱系統中。在對換熱站的管理中,利用網路技術實現換熱站本地控制器與監控中心之間的信號傳輸,研製了一種新型換熱站遠端監控系統。它改變了以前分散管理的模式,能
期刊
摘 要:漳州何阳堂五祖拳传统武术具有悠久与光辉的历史,凝聚着漳州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一直以来是漳州传统武术文化的最杰出代表之一。文章以文化生态为视角,以何阳堂五祖拳文化生态现状为对象进行研究,探究文化生态环境对漳州何阳堂五祖拳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寻求民间武术新的传承发展模式。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生态;五祖拳  1.相关概念释涵  对“生态”的定义,大多学者引自《现代汉语
期刊
赣南南迳盆地位于武夷-云开造山带中部,南岭构造带东段。盆地内火山岩为一套浅变质深灰色安山岩、浅灰色英安岩、灰白色流纹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可归为南迳组;该火山岩系与下部黄竹洞组灰色、灰绿色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细粒石英砂岩组成的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呈整合接触;顶部与泥盆世云山组灰白色砂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流纹岩产于南迳组中,两组样品的SHRIMP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43.9±2.8Ma(N=15,MSWD=1.4)和436±2.4Ma(N=17,MSWD=0.89),指示南迳盆地流纹岩地质时代属于晩
接触面问题在桩基工程、挡土墙工程、锚索支撑工程、滑坡支护等重要工程中广泛存在,对土与不同结构物之间接触面力学及变形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工程及经济意义,可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南昌地区的棕红色黏性土和砂质土作为试验对象土体,对HJ-1型环剪仪进行设计改造,使经改造后环剪仪器适用于接触面剪切试验。采用环氧树脂在钢环上粘贴不同粒径范围的砂砾,成功模拟了四种不同粗糙度的结构体表面。分别进行了棕红色黏性土和砂质土与不同粗糙度结构物在不同法向应力下的环剪正交实验,主要分析了粗糙度与法向应力对接触面试验曲线形态
南雄盆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典型的陆相断陷红盆,盆地内广泛分布白垩系红层。现已在地层划分及古生物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盆地中发育的古土壤序列及古气候的研究相对不足。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主田剖面野外观测、砾石统计、砂岩样品粒度分析及古土壤气候替代指标分析等方法,对南雄盆地白垩世主田剖面沉积特征、古环境和古气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研究区气候替代指标适用性进行了检验。
  主田剖面包括大凤组、主田组、浈水组。大凤组以发育侵蚀冲刷面、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叠瓦状构造等特征的棕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