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酚 AF(BisphenolAF,BPAF)是一种双酚 A(BisphenolA,BPA)的氟化衍生物,作为双酚A的工业替代品被普遍应用。BPAF已在各种环境基质中被检出,其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作为新兴的环境污染物,BPAF也已被证实为内分泌干扰物,其雌激素活性比BPA更强。BPAF可通过多种暴露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存在潜在风险,为近年来较受关注的含氟有机物。双酚类物质BPAF的潜在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效应己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重点,然而,国内外关于BPAF毒性的报道较少,因此,需要对BPAF潜在的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效应进行深入探索。本研究基于胚胎/幼鱼期的斑马鱼模型,针对BPAF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其中主要内容有:(1)采用直接暴露试验,初步研究了 BPAF急性暴露对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的发育毒性,探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对BPAF暴露的易感性;(2)根据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试验指南(OECDNo.236),并结合显微注射技术和卵膜去除技术,明确BPAF暴露所引起的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的毒性响应敏感度差异的原因,并对卵膜发挥屏障作用的机理进行初步探究;(3)采用直接暴露试验,对胚胎-幼鱼期斑马鱼进行亚急性暴露,以甲状腺激素水平作为响应指标,研究BPAF暴露对胚胎-幼鱼期斑马鱼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角度探究BPAF暴露对胚胎-幼鱼期斑马鱼该轴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明确BPAF对胚胎-幼鱼期斑马鱼的甲状腺功能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内分泌系统的干扰机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BPAF急性直接暴露可延缓胚胎期斑马鱼的发育和孵化,使其出现心包水肿、卵黄囊异常、心率下降、心脏搏动停止、鱼鳔发育缺陷等症状;2.00 mg/L及以上浓度BPAF暴露96 h的胚胎期斑马鱼的畸形率高达100%,暴露24 h致畸的EC50为2.00 mg/L,暴露 96 h 的 LC50 为 1.84 mg/L。2.BPAF急性直接暴露72 h后,各个浓度BPAF暴露组(除1.0 mg/L BPAF暴露组外)幼鱼期斑马鱼鱼鳔发育缺陷率为100%,对照组幼鱼期斑马鱼鱼鳔发育缺陷率为0;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以及中毒程度的加深,幼鱼期斑马鱼出现的中毒症状依次表现为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背脊弯曲、心跳停止,暴露48 h和72 h时其心包水肿的 EC50 分别为 1.76、1.56 mg/L,暴露 96 h 的 LC50 为 1.77 mg/L。3.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对BPAF急性直接暴露响应的差异分析显示,幼鱼期斑马鱼对BPAF暴露的反应更为敏感,幼鱼期斑马鱼的心包水肿症状可作为BPAF毒性响应的最佳指标之一。4.不同BPAF急性暴露处理(胚胎显微注射MI、卵膜去除DC、不处理NT)引起的胚胎期斑马鱼死亡率和畸形率的增长趋势均为:MI-ZR<NT-1<MI-BPAF、NT-2<DC。.MI-BPAF、NT-1、DC、NT-2四组中BPAF暴露下胚胎期斑马鱼的96hLC50分别为 1.61,1.68,0.27,1.30 mg/L。5.MI-BPAF和NT-1两组的96 h LC50非常接近,即2 hpf的胚胎期斑马鱼经显微注射BPAF处理后再进行BPAF暴露与直接进行BPAF暴露的结果相似,今后对2 hpf的胚胎期斑马鱼进行BPAF急性毒性试验时,进行直接暴露即可。6.在斑马鱼胚胎期发育的初始阶段,卵膜通透性相对较好,对BPAF的阻碍作用不大;随着胚胎期斑马鱼的发育,卵膜硬化导致其通透性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BPAF透过。此外,斑马鱼在由胚胎期至幼鱼期发育的过渡阶段对BPAF暴露更为敏感。7.BPAF亚急性直接暴露可导致胚胎期斑马鱼全组织TT3、TT4、FT3和FT4水平显著下降,干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基因(tshβ、slc5a5、tg、ttr、dio1、dio2、trα、trβ)的表达,可能造成甲状腺功能的退化。结果表明,BPAF可通过对甲状腺激素水平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基因表达的干扰,致使BPAF对暴露胚胎-幼鱼期斑马鱼的甲状腺产生内分泌毒性。8.BPAF暴露对胚胎/幼鱼期斑马鱼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环境水平的BPAF(5 μg/L)短期暴露可能不会对斑马鱼的甲状腺内分泌系统造成干扰。本研究提供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幼鱼期斑马鱼、不同暴露处理方式进行的不同水平的BPAF暴露对斑马鱼毒性效应与甲状腺内分泌干扰效应的试验结果,可为含BPAF废水处理效果的生物监测技术研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