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为羽毛针禾种群生境土壤条件物理特性分析;种子库空间、季节分布格局;种群花粉活力变化规律及花粉流格局;区域种群遗传结构的分子分析等等。期望这些研究的成果能为羽毛针禾植物种群的生态保育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发现羽毛针禾(S.pennata)的种子库空间格局与地上立地植被的分布格关系极大,土壤中种子貯藏量与样块距羽毛针禾植丛的距离成反比,在样地内其它植物周围也表现出这种现象。最高的土壤种子密度一般在沙垄的上部和羽毛针禾植丛基部处。风是沙漠中形成羽毛针禾种子库格局的主要因子,土壤种子密度的方向分布显著负相关于种子成熟期及其后时期的起沙风风向分布,在羽毛针禾植丛的背风面往往可以捡出较高的土壤种子密度。放牧对羽毛针禾的种子库分布格局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显著性。但放牧影响羽毛针禾生产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它损害了植株分枝在春季和夏季早期的生长。羽毛针禾是一种理想的固沙和防止风蚀作用的的多年生禾草。对于羽毛针禾,它的种子库将能确保使其局域种群得以恢复并续存。这对于其局域种群的恢复实践应是有所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