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肌松药的应用是全麻诱导插管、维持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肌松药在成人中应用的结果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婴儿由于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对肌松药的分布、代谢与成人不同,目前肌松药在婴儿麻醉中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肌松药可分为去极化和非去极化两种。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可引起心动过缓、肌纤维成束收缩甚至可诱发恶性高热、高血钾等不良反应。非去极化肌松药几乎都存在起效慢、血流动力学改变、组胺释放等缺陷。罗库溴铵是—种新型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具有起效快、几乎无组胺释放、不阻滞植物神经节、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罗库溴铵在婴儿麻醉中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因此,罗库溴钱在婴儿麻醉的药效学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十分重要。目的采用单次法,测定中国婴儿罗库溴铵的剂量-反应曲线,计算50%有效剂量(ED50)、90%有效剂量(ED90)、95%有效剂量(ED95)等药效学参数;并观察单倍ED95、1.5 ED95、2 ED95、3 ED95罗库溴铵应用于婴儿时的插管条件、肌松效应及不良反应,寻找适合婴儿快速气管插管的罗库溴铵的最佳剂量。方法拟在全麻下行骨科手术患儿80例,年龄1月~1岁,ASAⅠ~Ⅱ级,所有患儿心、肺、肝、肾功能正常,生化检验正常,无神经肌肉疾患,患儿无被动吸烟史,术前未使用干扰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抗生素及其它药物。依研究目的,实验分为两部分。1罗库溴铵量-效关系测定:选择符合上述条件婴儿4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例。患儿入手术室依次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25~0.3mg,咪达唑仑0.1mg.kg-1,舒芬太尼0.6μg.kg-1,丙泊酚2mg.kg-1,待眼睑反射消失并校准肌松检测仪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Ⅰ组:160μg.kg-1、Ⅱ组:180μg.kg-1、Ⅲ组:200μg.kg-1、Ⅳ组:220μg.kg-1,记录每次刺激后第一个肌颤搐(T1)的最低值,建立罗库溴铵量-效关系曲线,计算ED50、ED90、ED95值。2罗库溴铵肌松时效观察及测定:余下40例婴儿再随机分为四组(Ⅴ组、Ⅵ组、Ⅶ组、Ⅷ组),每组10例。患儿入手术室依次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25~0.3mg,咪达唑仑0.1mg.kg-1,舒芬太尼0.6μg.kg-1,丙泊酚2mg.kg-1,待眼睑反射消失并校准肌松检测仪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Ⅴ、Ⅵ、Ⅶ、Ⅷ组分别给予单倍ED95、1.5 ED95、2 ED95、3 ED95罗库溴铵,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脉搏、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记录麻醉诱导前、注射罗库溴铵前、注射罗库溴铵后、插管后即时、插管后5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术中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体温;记录T1最低值、起效时间、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并记录插管条件和不良反应。结果1各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2婴儿罗库溴铵量-效关系方程为:Probit=—25.112+13.423X3婴儿罗库溴铵ED50、ED90、ED95分别是:175、218、232μg·kg14临床药效学:V组起效时间为(107.40±8.03)s,Ⅵ组起效时间为(95.40±7.78)s,Ⅶ组起效时间为(85.70±9.98)s,Ⅷ组起效时间为(63.70±6.38)s,四组相比起效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颤搐恢复时间Ⅶ组、Ⅷ组与V组、Ⅵ组相比明显延长。恢复指数Ⅶ组、Ⅷ组与V组、Ⅵ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分别为(15.50±2.01)min、(21.50±2.55)min和(9.00±1.95)min、(10.10±2.13)min,Ⅴ组与Ⅵ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5Ⅵ、Ⅶ、Ⅷ组气管插管条件,按照Cooper评分标准总分均在7~9分之间,三组相比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V组优良率较差。结论1婴儿罗库溴铵ED95剂量为232μg.kg-1,临床上应重视年龄对罗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依婴儿相对应的ED95,以最小有效剂量,获得最佳药效,减少术后残余肌松。2 1.5ED95即0.35mg.kg-1罗库溴铵即能够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适用于手术时间短而又需要全麻插管的手术,增加剂量可缩短起效时间,延长恢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