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分析——基于人力资本跨区转移的思考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投入可以作为国家财富和公共需要的资源,对社会是有正外部性的。在中国,教育体制呈现一个区域二元分割的结构,实行“属人原则”,即本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只对本地区的居民开放,排斥非本地居民;而在国民核算上则采取“属地原则”。一方面,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劳动力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跨区域转移就会产生教育的外部性。人才的流失导致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肓投入回报率较低,必然会影响这些地区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相对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具有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教学水平,并且具有能够吸引各方人才的优势,因此,发达地区能够更有动力、更好地发展教育。而发达地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他们先进的技术水平、科学的教学模式、完善的知识体系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能力都非常强。在知识经济的年代,这些溢出效应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都会产生正外部性作用。   本文就是以上述外部性问题为背景,在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通过各地方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的差异,从数据上直观反映地方教育投入的正外部性,着重从人力资本跨区转移的角度来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教育经费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担的问题,以及教育经费的结构问题。   文章的前三章围绕基础教育投入正外部性问题,基于实证结果的分析来探讨正外部性存在的原因,在文章的最后部分,通过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状对比,发现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需要我们吸取的教训,依此提炼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对策。   在关于教育投入正外部性的文献中,大多使用理论性的叙述来分析这一问题,而本文以实证方式,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定量分析正外部性问题,并通过若干典型性省份的实证过程加以佐证,使得教育投入正外部性可以更为直观、清哳的表现出来。另外,文章探讨的解决对策也能为教育发展、教育经费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解决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问题,可以从改革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入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式、政策安排的角度对基础教育投入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分析。通过国内外几个国家的经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存在重心过低的问题,这样的投入体制会导致基础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降低,地区差异加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新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实行“差别式分担基础教育经费”。并且,将经费投入主体上移,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的责任。这些都为解决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在社会经济市场中最为常见的关系就是劳动关系,更是社会基础关系内容,现今我国社会经济形势不断转变,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趋势,其经济发展更在逐步的改革中,和谐的劳动关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国际贸易中的问题也是应用经济学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利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基于近年来河北省的
期刊
健康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起点,良好的健康状况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经济生产率,还有助于提高各国经济的增长率,因此,为国民提供健康产品是政府的职责之一。  农村居民占全部
本文以2010年-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商业银行贷款公告为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声誉水平与企业贷款公告的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发现企业贷款公告的市场反
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迅猛发展使产业集群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年间,浙江省“内源型”产业集群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诸如产业结构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