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K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时代高度资讯社会化的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必须因应的时代课题。我国台湾地区对此的研究比较热烈与深入,相比而言,大陆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还尚未形成一套成熟规范的制度化体系。2009年2月通过的大陆刑法修正案(七)中首次制定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条文。此次相关立法的出台旨在捍卫公民的基本权利,尤其是体现了对隐私权的保护和尊重。其不仅满足了风险社会中新型安全保护的需要,反映出我国刑法职能重心由国权至上到以人为本的重大转变,也符合一般公众寻求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认同。通过对两岸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检视,可以明显看到大陆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立法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诸如单一刑法典立法模式的滞后性、犯罪主体范围的设定过窄、刑罚配置的罪刑失衡等等。   在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中难免存在各种利益价值的冲突,通过在宪政的视域中给予刑法全新的审视,运用利益衡量的原则平衡各种利益矛盾,认识到刑法在对个人信息予以保护的同时应兼顾信息流通自由,不应完全禁止人肉搜索,在公众知情权面前应对个人隐私信息进行一定限制。由此,我国刑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妥适路径就是一方面明确隐私权在宪法民法中的独立地位,将严重的侵权行为犯罪化;另一方面要恪守刑法最低限度干预原则,秉承合理控制犯罪圈的审慎立场。在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制度构建中,应充分发挥附属刑法的作用,扩大主体范围、调整罪刑结构,加强与行政法、民法等法律手段的互动,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从而为个人信息保护编织更严密的刑事法网。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出现了广泛分布在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代
优先权观念起源于古罗马法,在近代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民法典中演变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优先权制度在维护基本人权和社会稳定、保护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以及维护特定的社会经
协议控制模式是在我国外资准入政策限制与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规避监管的境外间接上市架构。私法领域的契约自由精神为企业间合同的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VIE
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具有行政属性和经济属性,这不仅体现在于对其定性方面,而且还应体现在司法规制方面。对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进行司法规制首先要明确该行为的本质和特征,本
运输革命是时代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十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各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时空距离。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形成8 小时以内交通圈。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  中国高铁,一张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响亮名片,得到了全世界高度关注和认可,让中国的大国形象变得更加清晰。然而,在中国高铁的发展历史上,我们不能忘记建设高铁的普通人,是他们用生命和汗水挑战生命极限,用勤劳
具有价值性的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定之一,就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时代挑战的深层次反思,正所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