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是目前公认的中学语文教学现象。彻底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是文言文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人对言语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即对言语材料的敏感,是人在感知的刹那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儿童在一定的家庭情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与周围人的交际自然地习得了母语并形成了一定的语感。在此过程中,儿童意识不到语言的内部规则,只是为了交往和实用的需要而运用这种语言。所以,人的母语习得过程是一个依靠语言习得机制来“自动参与”的内隐学习过程。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言语能力和篇章能力。言语能力是整个语文能力的基础,它又以语感为核心,因为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语感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语文能力的发展水平,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多数都是集知识性、思想性为一身的文章,学生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思想情感也随之形成和发展。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雅俗,审美教育要通过形成良好语感来完成,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审美情感的诱发、审美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基于语感。由此可见,语文能力最高境界——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要以良好语感的形成为标志。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呈现高耗低能的现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没有形成。学生文言文语感一旦形成,文言文学习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语感的形成机制来看,语感形成过程就是内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是一种学习主体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结构复杂难以言述的知识的学习过程。语感的内隐学习特征表现为无需对言语材料的形式、内容、结构等反复研究,全凭学习主体的直觉,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方方面面;人们无法用言语描述和表达语感,但它又的确存在,是人们潜在的语言能力;人们凭借语感自动迁移习得的复杂的规则知识;语感需要在长期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而获得的;语感的形成和表现形式都具有高度的个性化,没有相同个性的人,更没有相同的言语模式。视点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不一样,从语感形成机制——内隐学习的角度来研究语感的培养问题,或许会有新的收获。本文从内隐学习理论入手,介绍了内隐学习的有关知识,指出语感形成机制就是内隐学习,并在分析文言文及其教学的特点之后,结合传统语文教育的优点,从内隐学习理论视野下提出了文言文语感培养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