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的骑士:从《黑暗之心》和《吉姆爷》看殖民主义的内在矛盾性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sea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暗之心》和《吉姆爷》作为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揭示了殖民主义的内在矛盾性。库兹的表现揭示了殖民主义者攫取物质的本我贪欲和物质霸权的特性,而吉姆代表着以拯救和教化蛮族、传播文明为幌子,通过传播、移植西方价值观,进行思想渗透的殖民主义文化输出和精神奴役的精神霸权。殖民主义的两面性恰恰是西方基督救世精神和骑士精神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文明中,主客对立二分、唯我独尊、将自我凌驾于他者之上是其核心精神,而以精英意识和救世心态为核心的骑士精神也是殖民主义时代的典型特征。《黑暗之心》中的马洛是殖民主义内在矛盾性的代表,表达了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强烈批判;而在《吉姆爷》中马洛的情感的表达则更为隐蔽和含蓄,通过特殊的叙述方式和反讽手法间接表现出作者对殖民主义的冷静的批评立场。另一方面,马洛又明显表达了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同情和支持,因为他本人就是殖民主义事业的一员,他从根本上无法逃脱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马洛又同时是殖民主义事业的宣传者,他的目的不是从根本上反对殖民主义,无论是在形式和内容上他的叙事都带有较强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色彩。再则,作品的叙述视角和叙述风格也体现出其内在矛盾性。《黑暗之心》和《吉姆爷》采用多视角共时呈现,形成了一种共语喧哗的复调效果,这就使读者对任何一种视角的可靠性带有保留,进而对故事的意识形态性保持警惕。这种表达的含混性本身就是对殖民主义者唯我独尊和高高在上优越感的一种颠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批判。从叙述者的叙事风格来看,马洛喋喋不休的自我辩白以及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表现出的软弱无力暗示着西方文明走向没落衰败的进程。
其他文献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意象派诗人,是意象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作为当时欧美文学史上的“新诗”巨人,庞德的“意象说”不仅体现在其本人的意象诗学体系中,对中国古诗的
较大极位夹角的导杆型抽油机有益于低产井的开采,齿轮-齿条换向能使传动更加平稳。为此,设计了一种新型节能的偏心轮式抽油机。该抽油机采用齿轮-齿条进行换向,具有较大的极
目的:探讨和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DHS组32例,PFN组3
近年来随着肉牛养殖的快速发展,牛病也逐渐增加。牛焦虫病是一种以牛蜱为媒介传播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为牛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发病后若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导致病牛死亡,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