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它人口只有531万,国土面积仅为715平方公里,从建立至今也不过50多年历史。在2012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排名第二,其中外贸和投资总额名列第三;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外汇市场和第五大金融中心,是世界上重要的新兴发达国家之一,这些成就被外界称为“新加坡奇迹”。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其能够抓住国际机遇,并在充分借助外国资本力量的同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的产业体系。但三次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产业内部结构失衡,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在新国际劳动分工形势下,中国又将面临来自劳动价格更为低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当外资主动撤出中国进而转向这些国家时,中国应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健康增长?纵观以美国、日本为首的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我们发现其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紧密相连的。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制造业在经济体中的比重逐渐衰退,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过程,学术界将其定义为“去工业化”。那么,新加坡在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是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制造业逐渐走向衰弱的典型性去工业化过程,或是存在结构性去工业化现象。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是如何升级转型的呢,它又将给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以去工业化视角对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展开研究,以期得到对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些启示。本文主要采用了历史和逻辑相结合、比较与分析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了将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对去工业化及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将要阐述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第二章,首先阐述了新加坡的工业化历程,进而运用去工业化的一些指标对新加坡去工业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新加坡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去工业化这一结论,随后描述了新加坡出现结构性去工业化现象的原因。最后,通过数据分析衡量结构性去工业化对新加坡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方面的影响。第三章,着重对新加坡在结构性去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分析。这一章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综述了促进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接着叙述了新加坡产业结构发展的历程。最后,分析了新加坡产业结构转型对产业产值及产业劳动力的影响。第四章,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三、四章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新加坡去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经验得出对中国的启示。第五章,本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性的归纳,并描述了这方面还有那些问题需要改善以及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