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_nO_n(n=1-13)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及Cu掺杂效应的理论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相关理论和数值算法的飞速发展,使得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成为凝聚态物理、量子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重要计算手段。ZnO是继GaN之后又一具有优良物理性能的多功能材料,在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压电材料、化学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ZnO团簇及其掺杂过渡金属的纳米材料相继被合成,并在很多领域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为了更透彻的了解ZnO团簇的结构及其掺杂以后的特性,本论文采用全势能线性Muffin-tin轨道分子动力学(FP-LMTO MD)方法和DMOL3方法相结合对ZnnOn(n=1-13)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及其Cu掺杂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几何结构方面,我们对ZnnOn(n=1-13)团簇的初始结构进行了大量计算,发现了一些新的基态结构,有一些基态结构与前人的报道相同。理论计算结果显示ZnnOn(n=1-13)团簇的结构随尺寸n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当n≤7时,ZnnOn团簇的最低能量结构为Zn-O交替排列的环状平面结构,从n=9开始ZnnOn团簇的基态结构开始变为三维笼状结构,n=8为管状结构可看成是平面到三维笼状结构的过渡状态。在电子结构和稳定性方面,ZnnOn团簇的总结合能随着尺寸n的增加单调增加,ZnnOn团簇平均每个原子的结合能和能量的二阶差分计算分析表明n=3,9,12时ZnnOn团簇拥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研究还发现当n>3时,团簇具有较大的HOMO-LUMO能隙。在Cu掺杂ZnnOn团簇方面,我们选择n=3,9,12的ZnnOn团簇的基态结构为基进行Cu掺杂,通过改变Cu的掺杂数目观察其结构及磁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单个Cu原子掺杂的ZnnOn团簇结构均展现出磁性,磁矩大小均为1μB通过Mulliken Population分析,我们发现磁性主要来源于Cu的3d态和O的2p态的极化。对于两个Cu原子掺杂的ZnnOn团簇,由于Cu-Cu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磁性消失。
其他文献
由于电厂锅炉里的火焰中心及梯度不明显,在传统的视频监测中,人眼很难辨别出火焰梯度的分布,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通过火焰图像的伪彩显示我们就能够更加明显直观的看出火焰中心
相控阵天线以其具有的高增益和波束扫描的特性被广泛运用在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当中,传统的微带天线相控阵由于受到单元波束宽度及其单元间互耦的影响,主平面的扫描范围一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