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敢于向自身病灶开刀,从严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自身定力、一直向前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当前党和国家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顺应党的建设历史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又将其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的高度多次强调,凸显了从严治党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乃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敢于向自身病灶开刀,从严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自身定力、一直向前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当前党和国家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顺应党的建设历史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又将其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的高度多次强调,凸显了从严治党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乃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意义。而纵观整个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民主革命时期是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效,并奠定了治党“从严”历史基调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来严格规范党内各项建设,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党内思想、纪律、干部队伍、权力监督等方面从严建设、积极探索,逐渐克服和改造了党内非无产阶级的错误思想,减少了与党的纲领和政策不符的腐败等违法乱纪现象,培养了一批既有理论高度和深度、又信仰坚定的骨干力量,使党能够在长达28年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时刻保持战斗力和凝聚力,顺利完成了自身建设、发展以及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并且民主革命时期党所面临的、极力克服的一些内部建设问题在当前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本文从民主革命时期从严治党的内涵入手,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从严治党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实践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总结其基本经验,提出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启示。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民主革命时期从严治党的相关问题概述。本部分首先阐明了民主革命时期从严治党的内涵;其次阐述了从严治党的理论渊源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列宁的党建学说、中国传统的治吏思想;最后从革命形势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以及解决党的建设问题的需要这三个方面来说明从严治党实践形成的现实背景。第二部分:民主革命时期从严治党的实践路径。第一,突出思想建党,筑牢思想防线。涉及加强党内思想理论教育,纠正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这两方面内容。第二,严明党内纪律,规范党内生活。包括制定严格的纪律,以提高党内成员的纪律意识;严惩违反党纪现象,来增强纪律严肃性。第三,严抓干部队伍,为从严治党锻造骨干力量。通过严守入党关口、制定干部路线和政策、创办各类培训学校,来选拔和使用优秀的人才,培养先进、纯洁的干部队伍。第四,强化党内监督,严肃行使权力。包括创立党内专门监督机构,奠定党内监督基础;建立监督制度,落实监督与执行。第三部分:民主革命时期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及启示。本部分立足于实践路径的内容,总结出了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从严治党的重要基础,开展集中学习教育这一从严治党的有效方式,以及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从严治党的根本保证这三方面的历史经验。并结合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提出了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把政治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严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结合、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四点现实启示。
其他文献
《庄子》中的“世界”是灿若云锦的。庄子以其天才的文心,勾勒出了现实、心灵与道德的“三重世界”,因而《庄子》一书表面文笔洒脱,不落言筌,而其内里思致谨严,伏脉千里。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四部分。绪论中简述了选题缘由,梳理了该论题的研究现状,以期寻找本文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之所在。第一部分分析了《庄子》中的现实世界。首先笔者从庄子的身份与交往,不仕的态度展开了对庄子本人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分析;其次简述了
20世纪中叶以来,在倡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国际趋势下,“高大衔接”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各国相继进入中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体持续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在高中与大学之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大学第一年,新生第一年经历及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
当前,残疾儿童教育公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提及和强调,残疾儿童作为社会中最边缘化和弱势的群体要想融入社会,就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强残疾儿童群体教育权利的保护力度,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与安置需求,是世界各国残疾儿童教育事业推进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从国际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趋势及人权的角度来看,通过政策制定与立法实施已成为保障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俄罗斯作为一
英美文化的分界问题历经了长时期的含混,无论是单一地将美国文化视作英国文化的衍生与附属,还是由于二者在特殊历史阶段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关系将两国文化混为一谈,其观点都不准确。因此,对于“美国化”建构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美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公共事业、思想观念及文学作品以小见大,具体而细致地解读这位美国的“国父型”人物如何在社会生活、宗教伦理及道德行为等各方面塑造起
论文主要是以明治时期日本画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在明治时期具有代表性日本画画家的拼搏与探索下,对明治时期日本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所起到引领和推动的作用为主要论题。同时,以发掘与论证明治时期日本画画家在艺术创作、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的恒常体现为主要的论述内容。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对明治时期以前的传统日本画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重点对自飞鸟至江户不同时期的传
所谓“拟闺音”诗是指男性诗人以女性口吻或站在女性视角抒情达意创作出的一种诗歌类型。此类诗歌至唐鼎盛,其女性形象更以“性别交互”的独特视角,艺术再现了唐代女性的现实生活,暗示出了男性诗人的女性观与多样情思,并折射出“封建盛世”繁荣风貌下隐藏的多种社会矛盾与不公,极具写实精神。故本文选取唐代“拟闺音”诗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独特性与现实价值,从而展现唐代“拟闺音”诗的独特魅力。论文共分为六部
在现当代文坛中,师陀是一朵暗暗盛开,不为众人瞩目的“奇葩”。动荡混乱的喧嚣时代中,师陀以文字坚守着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不谄媚于俗。过客形象是师陀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表达师陀人生思考的重要侧面。师陀通过对乡村、小城、都市三种空间中过客的刻画,勾勒出了当时国民的生存状态,完成了对片面生存的批判与理想生存的追寻。在对师陀作品较为全面地阅读后,本论文以作品中的过客形象为主要论述点,对师陀作品进行新的
市民社会概念是理解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线索。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是面向现实,自觉反思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成果。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明确的提出了市民社会概念,阐发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蕴,指认了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内涵,洞见到市民社会的现代性难题,由此颠覆了古代政治社会、近代文明社会对社会政治内涵的界定,而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审视与反驳,准确的将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界定为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鏡照顔飾容,銅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顔飾容的實用器具。銅鏡突出的實用性,衆多的數量,爲我們對漢代鏡銘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漢代是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黃金時期。漢代銅鏡存量豐富、紋飾多樣、種類繁多、銘文盛行、書體成熟,爲我們了解漢代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是通過研究整理發現,學者们對漢代鏡銘的研究更多是在文學史、思想史、技術史、斷代史等方面。本文
孔子是一个礼学家,《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中的父子观主要体现为儿子对父亲的"礼",要求儿子"敬""隐""无改";在父子冲突中希望儿子"无违",体现为儿子的压抑、顺从。"俄狄浦斯情结"由弗洛伊德提出,源自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其中的父子为竞争关系。"力比多"的压抑促使儿子无意识地恋母,儿子因惧怕父亲阉割而不得不放弃恋母倾向;被压抑的无意识在道德规范中外化、升华,而无法顺利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