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亦舒言情小说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一起,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小说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和琼瑶小说一同作为港台言情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引进大陆,当时未受到特别关注。90 年代后期,大陆出现亦舒小说热,亦舒小说被读者称为白领女性教科书,亦舒成为文学网站上点击率最高的作家,各网站均收有其近百部长篇小说、数百篇中短篇小说及杂文作品。1999 年钟晓毅《亦舒传奇》的出版标志着大陆亦舒小说研究的起步。2001 年至今,学术期刊上出现了数十篇研究文章,研究还很薄弱。主要的问题有:在主题研究、人物研究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误读;对于大陆接受“时间差”现象这一重要问题没能给出解答。本论文在通读作品的基础上(限于大陆出版和网站收录的96 部长篇小说及数百篇中短篇小说及杂文作品),以归类分析和作品细读结合的方式,对亦舒研究中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以求达到对亦舒小说独特性的发现。本论文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一、亦舒小说的两大母题。目前的亦舒小说研究中,主题研究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本论文针对目前亦舒小说研究中以偏概全的现象,解读了更多目前研究界尚未触及的作品,进而开掘出了统率亦舒小说的两大母题:“谋生的辛酸”和“谋爱不得的失落”。二、人物研究的钥匙:白领形象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亦舒小说人物研究一直停留于表面特征(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悲哀寂寞的现代人等等)的归纳。这是与研究者对小说主题的错误认识分不开的。本论文以主题研究的成果为起点,对亦舒绝大多数小说的主人公兼叙述人——白领女性形象进行了重新研究。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人物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实际上传统价值观是作家艺术表现的重心,人物文化身份的主体。三、亦舒小说在大陆的接受“时间差”。亦舒小说在大陆的引进时间和当下大陆“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