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虽与社会发展同行,但它并不同步。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在高中历史课堂实施慢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应,对课堂超速现状的反思,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其实,慢教育理念并非今日才被发现或提及,其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古代东西方先哲,如孔子、柳宗元、朱熹、王守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不约而同地在教学中践行慢教育。近当代中外教育家,如叶圣陶、魏书生、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斯坦纳等也在著作中流露着慢教育的思想。众多教育家的言行为本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高中历史课堂慢教育的实施策略紧紧围绕着两个关键点——如何使课堂慢下来和如何使课堂慢得有价值。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求教师增长专业学识,夯实课堂慢教育的基点。具体来说,需要教师整合史实,建构框架,让课堂慢中有理;甄选史料,丰富内涵,让课堂慢中有味。另一方面主张营造师生良性互动,把握课堂慢教育的重点。具体而言,需要教师常设空间,学生自觉阅读,让课堂慢中有思;教师巧设情境,学生自主释疑,让课堂慢中有析;教师特设氛围,学生自由表达,让课堂慢中有获;教师预设留白,学生自发感受,让课堂慢中有悟。高中历史课堂慢教育策略的实施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体现学科本质、融合先进理念这三项原则,以便控制慢教育的速度、挖掘慢教育的深度、拓宽慢教育的广度。在高中历史课堂实施慢教育是一项极具意义的活动。它有利于学生融入历史,提升思辨能力;融入课堂,增加求知欲望;融入教育,塑造健康品格。慢教育实施也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境界,努力超越功利境界,积极追求道德境界;它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会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氛围,巧妙应用各类教学方法。在现实环境中,慢教育实施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由于学校教育存在功利化与万能化的不良倾向使得它不敢慢;而观念落后、目标偏离、方式过时也导致家庭教育不懂慢;内容及心态的裹挟促使社会教育不肯慢。这些现象无疑给慢教育的实施增加了难度,为此,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