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砂岩受酸过程的物理性质及其细观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hh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的酸雨问题成为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中的酸性介质,会在岩石缺陷和孔隙中渗透并与某些矿物晶体或颗粒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解和溶蚀,导致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给岩石材料带来耐久性问题日益突出,由此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论文采用PH=2的硫酸溶液模拟室内加速腐蚀实验,通过监测不同浸泡阶段溶液中Na+、K+、Mg2+、Ca2+的浓度、硫酸溶液的PH值变化、湿岩样与烘干岩样的质量变化,定量分析了岩样腐蚀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对浸泡不同阶段的砂岩岩样进行CT扫描试验,获得了CT扫描图像及细观参数,从细观角度分析了在腐蚀过程中细观参数变化对岩石密度和质量的影响,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砂岩岩样在硫酸溶液的浸泡过程中,溶液的PH值和烘干岩样质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每个阶段(30d)硫酸溶液的PH值呈现增长的趋势,在整个浸泡阶段(0~270d)烘干岩样的质量逐渐减小,而湿岩样的质量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通过对不同阶段PH=2硫酸溶液中Na+、K+、Mg2+、Ca2+等阳离子的监测表明,Ca2+的溶解速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第一阶段(0~30d)其溶解速率达到最大值2.4mg/d;Mg2+的溶蚀速率在浸泡的过程中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溶解速率的最小值出现在第五阶段(120~150d),其值为0.25mg/d;K+的溶蚀速率在前五个阶段比较平稳,在第七阶段(180~210d)达到了最小值0.16mg/d。Na+的溶蚀速率在第一阶段(0~30d)和第四阶段(90~120d)时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其值分别为1.25mg/d和0.29mg/d。3.通过对CT图像细观参数的分析,得到浸泡不同阶段湿岩样CT数随浸泡时间延续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浸泡三个阶段(0~90d)后CT数达到最大值2190.33,增长1.87%,随后浸泡过程中CT数逐渐减小,且浸泡不同阶段的烘干岩样CT数随着浸泡时间逐渐降低。湿岩样和烘干岩样CT数方差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第三阶段(0~90d)结束后,CT数方差均达到最小值分别为264.54和262.6,在第九阶段(0~270d)结束后CT数方差增长到最大值分别为280.35和284.21,对应的增长率分别为5.98%和8.66%。4.借助于CT扫描试验和化学动力学分析,对受酸腐蚀砂岩细观损伤机理进行了分析和量化,建立了受酸腐蚀砂岩的细观模型,推导了受酸腐蚀砂岩渗透破坏深度与CT数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式,实现了细观与宏观力学的有机结合。5.建立了酸岩反应的动力模型,推导了酸性环境下岩石强度劣化关系式,得到了酸液浓度扩散范围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测了大体积岩石边坡工程的强度劣化规律,为水利和土木工程的寿命预测提供了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由于板件的薄膜效应,压型钢板的设计不仅允许板件出现局部屈曲,而且还可以利用屈曲后强度。设计中通常采用有效截面法。因此只要有效截面取得正确合理,即可正确确定构件的整
钢-混凝土组合肋壳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组合结构体系,由于其刚度大、抗震性能好和能够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等许多优点,因此该结构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在设计分析时,如何正确地确
本文基于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理论,以俄罗斯实际工程设计为背景,选取现行中国《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和俄罗斯《钢结构设计规范》СНиПⅡ23-81*进行钢结构设计可靠
本文通过在混凝土内加入多种掺合料配制改性混凝土,以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抗裂能力,解决大体积混凝土中普遍存在的温度裂缝问题。对多掺改性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轴心抗
近几年来,在城市绿地公园及居住小区的建设中,人工湖和景观水体的建设备受青睐,人工景观水体已经成为城市人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居住环境有非常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
陶粒混凝土在工程使用中拥有很多优势,由于自重轻、弹性模量小,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我国相关规范还没有成熟,使陶粒混凝土在现实工程应用中缺少
海洋环境作用及其结构反应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但环境作用的模拟技术及其相应的试验设备已成为目前海洋环境下土木工程耐久性研究的瓶颈。环境模拟设备在土木工程中已
近几年来,塑料管以其自身的优势正不断被国内外各行各业,各种领域所研究和应用。由于传统的混凝土室外排水管道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缺点,因此能否用塑料排水管来代替混凝土排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钢材产量多年跃居世界首位,钢结构在各种复杂公共建筑中的比例明显提高,钢管桁架结构的应用也随之大量增加。而与大跨度屋面系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