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变化的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7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研究已经表明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损伤后内皮细胞再生、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内皮祖细胞(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参与了血管内皮细胞修复过程。研究报道EPCs的减少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关。EPCs在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常规治疗对EPCs的影响尚有待研究。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中外周血中循环EPCs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且比较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EPCs在冠心病中的变化意义及他汀类药物对EPCs的影响,为寻求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奠定基础。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5月至11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83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组(A组,n=25)、急性心肌梗死保守治疗组(B组,n=19)、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组,n=21)及稳定型心绞痛组(D组,n=18),同时选取在我院行冠脉造影阴性的患者10人为对照组(E组,n=10)。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平均时间2.5±1.5小时)、第24小时、48小时、72小时、7天、14天及一个月时采血,以CD133作为EPCs标记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133标记细胞数量。同时对入院后冠心病患者采取随机双盲的原则,分别给于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10毫克和40毫克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一个月。结果:1.冠心病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均有EPCs (CD133)的表达,A组和B组CD133的水平<C组<D组<E组(P<0.05);其中A组与B组比较,各时间点的CD13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与其它组比较,各时间点的CD133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外周血的EPCs在一周内存在着动态变化,其中介入治疗组第72小时升高明显,保守治疗组第7天升高明显,而心绞痛患者及非冠心病患者中不存在这样的变化。3.外周血中EPCs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619,P<0.05)。4.阿托伐他汀可能增加外周血EPCs(CD133)的数量,但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冠心病患者中,病变程度越重,其EPCs数量越少,其趋势为EPCs数目: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PCs数目在一周内存在的动态变化。3.加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EPCs的数目,但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性。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高脂餐饮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发病,现代生活习惯使之呈流行趋势,近年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相辅相成。现代饮食以高脂、高热量为
目的:观察在旋转反应生物器重微载体悬浮培养系统(RCCS)对成人脂肪基质干细胞(ADSCs)的培养效果,为大量、快速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RCCS系统采用微载体Cyt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结合负荷试验评价肝硬化兔左室舒张功能及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实验分为对照组和肝硬化组,采用自身对照。利用四氯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