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30例健康成年受试者和30例适宜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进行侧搬手法,在CT扫描下测量手法前、中突出物的大小、相应神经根的间距、椎间隙的高度及小关节间隙的数据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神经根位移与疗效的相关性,并探讨侧搬手法治疗LDH的机理。
方法:选取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门诊以及住院患者,按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健康受试者及LDH患者采用自制腰椎侧搬器进行侧搬的过程前、中进行两次CT扫描,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中相应时段同一平面的椎间盘突出物大小、位置、形态定位;通过CT扫描对神经根与椎间盘关系、椎间隙的高度、椎间孔的大小及小关节间隙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对LDH患者进行手法治疗,侧搬7次后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神经根的位移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在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最长随访1年。
结果:均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观察指标,30例健康成年受试者手法前及手法中其神经根与椎间盘关系、关节突关节间隙均值分别有显著性差异;30例LDH患者经手法治疗后,神经根与椎间盘关系、关节突关节间隙均值有显著性差异。CT扫描结果提示,突出物的大小、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相应的关节突关节间隙、神经根发生位移。经手法治疗后8例痊愈,17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
结论: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椎间隙的高度、椎间孔的大小及关节突关节间隙在侧搬前后数据变化没有临床意义;侧搬手法能使相应的神经根发生位移,并与临床疗效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