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蒙学的代表,它的原作者问题一直是一个学术之谜。本文采取文献考证的方法,对此问题作出新的推测。同时,通过文献的搜集,进一步梳理《三字经》的版本系统,并对《三字经》传播的价值所在给予重新解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考察《三字经》作者与成书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应麟、区适子等人的相关史料作了进一步的收集与分析,认为王应麟是被托名作《三字经》的,事实上《三字经》是区适子在宋末元初草创,而后经过他人进一步增补,于元朝中后期定稿的。第二章,梳理《三字经》的各类版本。《三字经》的原本早已失传,现存的各类《三字经》版本主要是经后人注释、增订、仿作之后而留下的本子,但早期的注释本,被学界公认为最接近《三字经》原貌。本文将《三字经》版本归类为注释本、增订本、仿作本三类,分别例举了较有代表性的版本进行分析介绍。第三章,探讨《三字经》传播的状况和原因。本文从《三字经》传播的状况入手,详细介绍了《三字经》在国内的流传情况,认为《三字经》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一是其文本内容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二是其编排体制独特,适于启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