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所患基础疾病的相关资料,分析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特点,探讨由护理人员实施的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方法对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综合二科住院,并经CT或MRI检查确认的脑梗死患者104例,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实验组5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肢体训练和健康知识的指导,实验组同时接受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MoCA量表、MMSE量表和ADL量表的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时长12周的强化训练,并于训练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上三个量表的再次检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 1.训练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相关资料。本次研究调查了研究对象的平均住院天数、发病类型、发病部位以及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资料。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4.25±2.04)天,实验组为(13.76±1.9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9,P=0.215)。发病类型:对照组脑梗死患者52例;实验组脑梗死患者52例。发病部位:对照组中左侧36例(69.2%),右侧12例(23.1%),双侧4例(7.7%),实验组中左侧29例(55.8%),右侧17例(32.7%),双侧6例(11.5%)。常见危险因素:对照组中高血压患者45例(86.5%)、冠心病15例(28.8%)、高脂血症20例(38.5%)、糖尿病22例(42.3%)、饮酒21例(40.4%)、吸烟17例(32.7%);实验组分别为48例(92.3%)、18例(34.6%)、24例(46.2%)、19例(36.5%)、19例(36.5%)、14例(26.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训练前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训练开始前,研究人员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检测。MMSE量表:对照组为(23.48±3.12)分,实验组为(23.06±3.80)分。MoCA量表:对照组为(20.37±1.95)分,实验组为(20.14±2.33)分。ADL量表:对照组为(47.83±9.65)分,实验组为(51.20±8.41)分。并对MoCA量表中各亚项(注意力与计算力、延迟记忆力、命名、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功能、抽象思维能力、定向力)进行测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训练前两组患者MoCA亚项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MoCA亚项受损例数之和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延迟记忆103例(99.0%)>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功能并列)92例(88.5%)>抽象思维73例(70.2%)>注意力与计算力70例(67.3%)>定向力29例(27.9%)>命名12例(11.5%)。 4.训练前MoCA各亚项受损项目数比较。患者脑梗死后发生MoCA认知功能障碍各亚项受损的项目数,按患者例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受损5项50例(48.1%)>受损4项者27例(26.0%)>3项11例(10.6%)>6项8例(7.7%)>2项6例(5.8%)>7项2例(1.9%)>1项0例(0%)。说明本次研究的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特点是以5个亚项联合受损为主,占48.1%;其次为4个亚项联合受损者,占26.0%;7个亚项全部受损的患者所占比例只有1.9%,而1个亚项也不受损的患者不存在。组间比较,各亚项受损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与训练前相比,实验组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在训练6周和12周后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在训练6周和训练12周后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训练6周与训练12周相比,认知功能改善趋于平稳。日常生活能力在训练6周后改善幅度进展缓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训练12周后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6周与训练12周相比,患者的恢复又趋于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并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比例较高。 2.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的延迟记忆受损位列第一,其次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受损,命名功能受损最轻。 3.由护理人员实施的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