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世界里的意识形态——对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u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索隐藏在儿童世界里的意识形态并以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作为本文的个案研究。近年来,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语篇的分析上而对儿童语篇的研究却很少。而事实上,儿童语篇的创作是有目的性的。其创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章读者形成对某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积极态度,让儿童读者与作者分享这种价值观(Stephens,1992:3)。动画片作为现代社会的视听童话同样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烙印。因此,对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可行并具有意义的。 本文对《花木兰》作了仔细的文本分析,目的是探究意识形态以何种形式存在于儿童语篇中以及在《花木兰》中主要出现了几种类型的美国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本文的文本分析建立在批评语言学家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模式之上,即描写、阐释、解释。作者依据此模式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分析。第一步是文本分析。本文对《花木兰》剧本中的词汇、句子、对话及叙述性的语言进行了仔细地描绘,总结出其语言运用上的特色。第二步是过程分析,主要考察剧作者与读者(或观众)通过文本互动的过程。读者(或观众)对剧本的阐释建立在对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上。第三步是在描写和阐释的基础上对影响语篇的社会因素进行解释,发掘出哪些社会因素影响了《花木兰》的创作以及《花木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经过这样的分析,作者最终发掘出《花木兰》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美国式意识形态贯穿于其中,即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女性主义和个人主义。 本文从理论上拓宽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从实践上发掘出了儿童世界里的意识形态。作者希望本文尝试性的研究能够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文学创作者有所帮助,同时也能够拓宽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
其他文献
我国2019年12月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染性、隐蔽性强,传播迅速,因此防控难度极大.作为肿瘤专科医院,由于患者需要多次往返医院进行放化疗、复查及维护,且反复治疗导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己成为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中国作为WTO成员国
自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毕业生调查在世界各国兴起,针对研究生毕业生的调查也在国内外的高校中多了起来。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某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毕
本文以法国学者Sperber和英国学者Wilson在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关联翻译观,并将之应用于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中。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寻找关联的单一的明示-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