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同,作为文化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近年来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其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认同,又被称为身份,是“关于他们是谁和他们何属的一套观念”,认同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包括诸多方面,诸如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性别认同等等。 随着“文化转向”在翻译理论界的深入发展,翻译已与非语言学科建立了密切联系。很多与以往不同的新视角,新分析方法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中,使传统的翻译研究中着重原著与译文的文本对比上升到把译文置于特定历史,文化或其它相关学科的环境中,从而探索社会,历史和文化对译者选择翻译政策,策略及翻译方法的制约。 在诸多新视角中,文化视角得到了普遍关注,出现大量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的著作。然而,作为文化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译者自身的认同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却鲜有人提及。 本文认为认同与翻译研究之间有密切联系。文章首先总结了认同的定义,形成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然后从多个角度来论证认同与翻译之间的联系:通过探讨认同与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语言和翻译之间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从而推论出认同与翻译之间的理论联系;在实践中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译者的身份都会体现在其译作当中,并贯穿于翻译实践的每个环节;在历史上,通过中国的东学西渐运动的例子来论证翻译是很多人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最后以英文小说《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为例,结合职业和性别两个常见的认同的角度,对不同译本进行分析,以研究译者自身的认同对翻译活动造成的影响。在结论部分,作者认为,译者的认同对其翻译实践的或多或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过去,由于强调译者的“隐身”的传统,认同与翻译的关系研究没有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