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氯联苯(PCBs)和重金属都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作用易对机体产生危害,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饮食摄入是人体暴露于PCBs和重金属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鱼类等食品。因此开展白洋淀区域鱼类体内PCBs和重金属的检测分析及风险评估有助于了解白洋淀区域PCBs和重金属污染现状,为保障当地居民饮食健康提出科学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本研究采集5种鱼类共86个样品,分别使用GC-MS/MS和ICP-AES测定鱼类体内的PCBs(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PCB180)和重金属(Fe、Ni、Zn、Cu、Cr、Cd和As)的含量,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其分布特征,Spearman分析相关性因素,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判断污染来源,参考USEPA模型进行风险评估。PCBs污染在白洋淀区域普遍存在,浓度范围为45.482863.03 pg/g ww,远低于我国水产品的限量,且与其他地区鱼类PCBs研究比较,白洋淀区域PCBs污染处于较低水平。瀑河、府河PCBs污染情况有差异且污染源不同。不同鱼类体内的PCBs含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可能因素包括食物来源、脂重、体重和营养级。PCBs同系物组成主要以六氯联苯(Hexa-CBs)为主,低氯代PCBs、高氯代PCBs在鲶鱼和黄颡鱼体内的生物富集模式相似,但二者之间有不同的富集机理。以人群最高暴露水平计算的日均摄入量(EDI90)为0.1341.238 ng/kg bw/d,日均吸收量(EDU90)为0.0640.429 ng/kg bw/d,远低于WHO设定的每日耐受量(TDI)。风险商(THQ)远远小于1,最大允许摄入量(CRlim)结果均大于31.23 g/d,每月最多可食用次数(CRmm)大于16次,说明食用白洋淀所检测鱼类,其体内的PCBs不会对人体产生潜在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可放心食用。瀑河和府河样品中Cd均未检出,As的检出率分别为70.21%和7.69%,两地重金属分布趋势相似,Fe浓度最高,As浓度最低。与其他地区相比,白洋淀区域的Zn、Cu、Cd含量较低,Fe元素处于一般水平,Cr和As元素处于中等水平,Ni含量高于国内水平,低于国外研究水平。不同种类之间的重金属含量密切相关且差异显著,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影响因素不相同,Fe、Ni、Zn、Cu、Cr元素有相似的污染源,其中Fe、Ni、Cr和Cu元素可能来源于食物,以地点角度分析,瀑河和府河的重金属污染来源不同。瀑河和府河As的污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鲫鱼、鲶鱼和泥鳅样品体内的As有重污染状况。危害指数(HI)远小于1,长期食用这些鱼类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非致癌风险。鲶鱼和泥鳅的CRmm小于16次,说明食用鲶鱼和泥鳅可能会产生潜在的As致癌风险,因此建议居民控制对鲶鱼和泥鳅的食用量,且相关部门应加强As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