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M2四聚体调控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q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脓毒症是临床上发病凶险和致死率高的常见并发症。内毒素耐受是机体应对脓毒症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保护途径。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 M2,PKM2)是糖酵解途径的限速酶,PKM2有三种构型:单聚体、二聚体和四聚体。研究发现单核巨噬细胞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刺激下,促进PKM2四聚体(位于胞浆)向单/二聚体(位于胞核)转变,通过诱导单/二聚体PKM2的核转位,介导炎症反应。TEPP-46是PKM2的小分子激动剂,可以诱导PKM2四聚体形成。研究表明用TEPP-46处理的单核巨噬细胞通过抑制单/二聚体PKM2的核转位抑制LPS介导的炎症反应。TEPP-46除了可以抑制单/二聚体PKM2核转位,还可以促进PKM2四聚体形成。四聚体的PKM2对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有何调控作用以及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研究PKM2四聚体在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中的作用机理,对阐明脓毒症时内源性保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以C57BL/6小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PMs)、小鼠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以及RAW264.7巨噬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以PKM2为研究靶点,通过用不同浓度LPS刺激的方式构建小鼠或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模型,探讨PKM2在内毒素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这为进一步研究内毒素耐受的分子机制以及研究脓毒症时机体的内源性保护途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PKM2四聚体对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影响目的:探讨PKM2四聚体在体内/外对小鼠PMs和肝脏KCs以及RAW264.7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方法:(1)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LPS的方式构建小鼠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模型,提取各组小鼠的PMs和KCs,Western blot实验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小鼠PMs和KCs中PKM2蛋白表达;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merleukin-6,IL6)的水平。(2)提取正常小鼠PMs和KCs,用不同浓度LPS刺激,构建PMs、KCs和RAW264.7细胞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模型,检测细胞中PKM2蛋白表达;ELISA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水平。(3)TEPP-46是PKM2的小分子激动剂,可以促进PKM2四聚体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探索TEPP-46的最佳刺激浓度和最佳处理时间;CCK8实验检测TEPP-46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4)用TEPP-46诱导RAW264.7细胞PKM2四聚体的形成,再用大剂量LPS处理细胞,ELISA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TEPP-46诱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影响。结果:(1)在体内,与内毒素非耐受组(脓毒症组)小鼠相比,内毒素耐受组小鼠PMs和KCs中PKM2四聚体表达升高,单/二聚体表达降低,抑制了LPS介导的PKM2核转位;内毒素耐受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外,与内毒素非耐受组的PMs、KCs和RAW264.7细胞相比,内毒素耐受组PMs、KCs和RAW264.7细胞中PKM2四聚体表达升高,单/二聚体表达降低(p<0.05),同样抑制LPS介导的PKM2核转位;内毒素耐受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更低(p<0.05)。(3)TEPP-46促进巨噬细胞PKM2四聚体形成,在50 nmol/ml的TEPP-46刺激2 h时巨噬细胞中PKM2四聚体的蛋白表达接近峰值;CCK8实验证实50 nmol/ml的TEPP-46刺激2h对巨噬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p>0.05)。(4)用50 nmol/ml的TEPP-46预刺激RAW264.7细胞2 h,再用大剂量LPS处理,发现TEPP-46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LPS介导的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p<0.05),诱导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结论: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促进PKM2四聚体的高表达,而PKM2四聚体的形成也是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关键环节。第二部分: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调控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调控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探讨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1)用50 nmol/ml的TEPP-46刺激RAW264.7细胞2 h后,流式检测细胞对壬基吖啶橙染剂(nonyl acridine orange,NAO)的摄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62、LC3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mtTFA)的蛋白表达;RT-PCR实验检测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相对拷贝数;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的大体形态改变;线粒体压力测试实验检测细胞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基础呼吸、ATP产生和最大呼吸等。(2)接着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沉默细胞PKM2基因后,再重复上述实验。(3)用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沉默细胞mtTFA基因,通过重复上述实验,探讨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对PKM2四聚体诱导的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4)用shRNA沉默细胞PGC-1α基因,重复上述实验,探讨PGC-1α在PKM2四聚体诱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5)用PI3K小分子激动剂740Y-P或Akt小分子激动剂SC79刺激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磷酸化PI3K(phosphorylation of PI3K,p-PI3K)、PI3K、p-Akt和Akt的蛋白表达,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PKM2四聚体促进PGC-1α表达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50 nmol/ml的TEPP-46刺激RAW264.7细胞2 h,细胞对NAO的摄取显著增加(p<0.05),说明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促进巨噬细胞线粒体质量的增加;此外,TEPP-46增加巨噬细胞mtDNA的相对拷贝数(p<0.05),也促进mtTFA的蛋白表达(p<0.05),电镜结果显示TEPP-46刺激细胞后,线粒体数量增多(p<0.05),以上结果说明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促进巨噬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TEPP-46对巨噬细胞中p62和LC3BI/II的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电镜结果显示细胞内溶酶体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提示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巨噬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水平无显著影响;TEPP-46刺激细胞后提高了巨噬细胞OCR,同时也提高了基础呼吸率、ATP产生和最大呼吸,说明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促进了巨噬细胞的呼吸功能(p<0.05)。(2)用siRNA沉默细胞PKM2后,发现沉默PKM2后,TEPP-46对线粒体生物合成和OCR的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提示TEPP-46的上述功能依赖于PKM2;(3)通过沉默细胞mtTFA的方式抑制线粒体生物合成后,有效抑制了PKM2四聚体诱导的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4)PKM2四聚体通过促进PGC-1α的表达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用慢病毒抑制细胞PGC-1α的表达后,PKM2四聚体对巨噬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弱;(5)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PGC-1α的表达。用PI3K小分子激动剂740Y-P或Akt小分子激动剂SC79刺激细胞后,显著抑制了PKM2四聚体对PGC-1α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PGC-1α的表达,通过诱导巨噬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LPS介导的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进而促进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第三部分: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脓毒症小鼠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在体内对脓毒症小鼠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方法:(1)首先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将50 mg/kg的TEPP-46注入C57BL/6小鼠体内,再提取小鼠PMs和KCs,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PKM2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对NAO的摄取;RT-PCR实验检测mtDNA的相对拷贝数。(2)用腹腔注射5 mg/kg LPS的方式或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构建小鼠脓毒症模型,联合腹腔注射50 mg/kg的TEPP-46,通过观察小鼠生存率、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以及HE染色检测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探讨TEPP-46在体内对脓血症小鼠内毒素耐受的影响及调控作用。(3)通过尾静脉向小鼠体内注射氯磷酸二钠脂质体(clodronate liposomes,CL)清除小鼠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再用腹腔注射LPS的方式构建小鼠脓毒症模型,联合腹腔注射50 mg/kg的TEPP-46,通过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单核/巨噬细胞在TEPP-46诱导的小鼠内毒素耐受中的作用。结果:(1)在体内,TEPP-46促进小鼠PMs和KCs中PKM2四聚体表达,并通过促进PGC-1α、核呼吸因子1/2(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NRF1/2)和mtTFA的表达,诱导巨噬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2)TEPP-46有效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p<0.05);(3)尾静脉注射CL可有效清除小鼠PMs和KCs(p<0.05)。清除小鼠PMs和KCs后,抑制了TEPP-46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内毒素耐受。结论:在小鼠体内,TEPP-46通过介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PKM2四聚体形成,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进而促进小鼠内毒素耐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压变异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连续登记2019年1月—2020年9月发病24 h内入院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体质量指数、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脂等)、入院后第1天及第7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NIHSS评分变化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入院后
血压变异性(BPV)是独立于血压平均值之外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但目前国内外指南对BPV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患者住院期间是评估和管理BPV的最佳时机。因此,上海卒中学会组织相关专家拟定了"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血压变异性管理上海专家建议"。主要强调了减小BPV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远期功能恢复及二级预防中的重要性,并对BPV的评估方法做出了推荐;同时关注了新型降压药物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短时血压变异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3月期间大余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特征老年高血压患者短时血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收缩压变异性)情况,并分析可能导致老年高血压短时血压变异性的危险因素。结果病程≥3年、血脂异常、IMT增厚均是老年高血压24 h舒张压、收缩压血压变异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高
学位
量子双体系统是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的基本量子体系,作为少体量子体系,其热力学与统计力学性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研究了这样量子双体体系的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性质,尤其揭示了其内在的演化规律和物理量相关规律。为此我们首先构建出量子双体体系的哈密顿模型,该系统的子系统为非平衡态的外驱系统,借助这样一个模型我们给出了双体系统下主方程的表述形式,也进一步得到了描述演化性质的转移率矩阵所满足的性质,这些结果与单
学位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体现。市域社会治理从概念提出到试点推进的时间非常短暂,它既存在理论支撑薄弱问题,又存在实践探索缺乏经验借鉴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构成与功能定位、工作布局与职责界定、方式融合与技术支撑三个方面,试图弄清楚"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三个结构性问题。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理顺主体间关系,
量子计算,作为二十一世纪中的一项新热门技术,无论是在计算速度还是计算能力方面,它都是明显优于经典计算机。但是,量子计算在处理量子信息的过程中,相应的量子系统需要保持一种稳定的相干性,而这种相干性会因为量子体系与环境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而受到破坏。所以,如何创造一个无消相干子空间以克服消相干的影响已成为制造量子计算机的关键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无消相干子空间:绝热子空间和芝诺子空间,我们首先
线上教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为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方向。为适应互联网时代下新的教学方法,北方民族大学于2015年开始了首次线上教学的尝试,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所实行线上教学的高校。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学现有教学平台在个性化教学和智能化组卷考试方面功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北方民族大学在线上个性化教学和智能化组卷考试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为解决北方民族大学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线上教学系统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部恶性肿瘤之一,病理类型多为肺腺癌和肺鳞癌,预后较差。Notch信号通路在机体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Notch基因既是原癌基因又是抑癌基因,与NSCLC的肿瘤发生、发展和免疫耐受相关。近年,研究发现快速的有氧糖酵解保证肿瘤快速增殖的能量供给和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原料供给,是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之一。在前期研究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长期危害人类健康。《中国大肠癌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和筛查白皮书》显示,中国CRC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位。然而,与CRC发生发展相关的机制仍然不清楚。因此,寻求潜在的治疗标志物对提高CRC生存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位于人类7q31号染色体上的无翅相关集合位点家族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