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友善品质有利于其尽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了解高年级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友善品质发展的特点及探索小学生友善品质培育的可行性途径,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某小学高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三个部分实证研究。第一部分采用孟万金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该校346名高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及归纳出高年级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友善品质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第二部分对350名高年级小学生家长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及访谈。运用共词可视化分析软件(GEPHI),归纳并分析了父母对小学生友善品质发展的期望内容和特点。第三部分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26名五年级小学生的友善品质进行了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从而探索小学生友善品质提升的效果和方法。研究结论如下:(1)高年级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的特点。人性维度上得分明显低于勇敢等五个维度;且人性维度中友善品质因子得分也明显低于其它14个品质因子;(2)高年级小学生的友善品质得分在男、女性别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3)四、五、六年级小学生的友善品质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四年级学生的友善水平最高,六年级次之,而五年级学生的友善水平最低;(4)父母对子女心理品质发展期望内容的共词可视化结果显示,友善品质相关词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它心理品质,表明高年级小学生父母对子女友善品质发展及培养的期望水平较高;(5)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实验后友善品质各题项得分及总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的友善水平得到了显著性提高;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提升高年级小学生友善品质的可行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