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于1989年11月—1990年2月和2001年11月—2002年2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山地次生阔叶林冬季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12年来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 调查中,2个冬季共进行了28天144.5h的野外调查,收集数据近2万个。12年前后均是在相同的样地中开展工作,所以调查结果具有可比性。 通过对群落内鸟类组成及数量、种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及消费生物量、鸟类的取食生态位,鸟类的集群及种间相遇几率等方面的研究,基本阐明了温带环境中我国北方山地次生阔叶林冬季鸟类群落结构的特点,以及12年前后其鸟类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等。 主要结果如下: 1.在12年前后的两个冬季调查中,鸟类群落分别由19种和20种鸟组成,两次调查有17种相同,鸟类群落的命名可由沼泽山雀、长尾山雀和斑鸫三种鸟构成。无论从种类组成,还是数量上看,12年前后变化不大。 2.2001—2002年冬季鸟类群落种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均高于1989—1990年冬季,而消费生物量(SCB)则前一次调查为高。t检验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的消费生物量,12年前后的差异不显著(P>0。01)。 3.从鸟类居留型看,永久性鸟类无论从种数,还是个体数均远远多于季节性鸟类,在80%以上,体现了北方冬季鸟类组成的特点。 4.鸟类取食树种的胸径在12年前后变化显著(P<0。01),这一特点与其生境树种的胸径变化显著(P<0.01)是一致的。鸟类取食树种的多样性(H’)在12年前后没有变化。 5.对7种乌类取食生态位的宽度进行了统计计算,包括取食方式、取食高度、冠层水平位置、冠层垂直位置、取食基质和取食树种。7种鸟类在取食生态位宽度上变化不显著(P>0刀1)。 6.冬季鸟类的集群明显,单种群主要为长尾山雀、斑鸦、喜鹊、太平鸟和黑枕绿啄木鸟群,每群平均个体数为 6.26只门—1990年)和7.44只(2001--2002年),混合群主要由大山雀、沼泽山雀和普通幅构成,每群平均种数在3种左右,平均个体数在7.4只左右。混合群的数量是单种群数量的2倍。 7.种间相遇几率在1989—1990年冬为0.8195,2001--2002年为0.8487。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山地次生阔叶林冬季鸟类群落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研究冬季乌类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