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刺参养殖业的发展,刺参疾病多发,新的敌害生物也不断出现,成为限制刺参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刺参养殖过程中引发病害的生物进行鉴定并开展药物筛选,可为养殖刺参病害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对2019年山东和辽宁省刺参主产区池塘养殖刺参中发现的新型生物开展物种鉴定、危害分析和防控药物筛选,以期为刺参养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刺参养殖池塘中新敌害生物澳洲异尾涡虫(Heterochaerus australis)的鉴定及其危害2019年10月,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东营市2家养殖场池塘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出现大量化皮死亡现象,发病特征调查在刺参体表、水体及底泥中均发现一种营自由生活的涡虫类生物。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该涡虫体长0.96~3.26 mm,体宽0.49~1.93 mm,外观黄色或黄褐色,头部钝圆,具一对暗红色棒状眼点,尾部具两条并列的尾垂;显微镜镜检发现其表皮下分布密集的虫黄藻(Zooxanthella),体表周身纤毛,雌雄同体,具有两个生殖孔位于口后。对该物种COI及18S r DNA基因片段扩增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构建18S r DNA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生物与澳洲异尾涡虫(Heterochaerus australis)序列同源性达99.64%。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18S r DNA分子鉴定结果将该生物鉴定为澳洲异尾涡虫;进一步对其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生物具有避光性,其适宜温度为18~24℃,适宜p H为5.5~8,适宜盐度为24~40;再生实验表明,该物种具有很强的前后轴极性再生能力;该生物与刺参的共培养实验表明,澳洲异尾涡虫对刺参体表表现出很强的趋向性,可以吸附在刺参体表导致刺参苗种溃疡、化皮甚至死亡,但刺参的体腔、肠道、呼吸树内均未发现虫体寄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异尾涡虫是营自由生活的池塘养殖刺参的一种新的敌害生物,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并防范该敌害生物。2.澳洲异尾涡虫杀灭药物的筛选及对刺参的安全性为筛选用于澳洲异尾涡虫防控的有效药物,本研究选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双氧水、醋酸铜、甲硝唑、桉树油7种化学药物及青蒿、纤虫净复合中草药、果酸3种中草药共10种药物对澳洲异尾涡虫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硫酸亚铁、甲硝唑对澳洲异尾涡虫无致死作用;硫酸铜、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双氧水、醋酸铜、桉树油、青蒿水提物、纤虫净复合中草药萃取液、果酸萃取液对澳洲异尾涡虫有100%杀灭作用,最小致死浓度分别为0.5、0.25、3、0.25、10、5000、2500、500 mg/L。根据10种药物对澳洲异尾涡虫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及使用可行性,选取5种药物对3种不同规格刺参苗种进行安全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仅有醋酸铜对刺参没有明显毒性作用。因此,可选取醋酸铜作为澳洲异尾涡虫的候选杀灭药物,药物使用浓度为0.25 mg/L。3.澳洲异尾涡虫(Heterochaerus australis)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及结构特征分析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获得澳洲异尾涡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注释,对其序列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异尾涡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3885 bp,碱基组成分别为T(39.8%)、A(31.0%)、G(14.9%)、C(14.3%),A+T含量为70.8%,呈现明显的AT偏向和AT负偏斜现象。共有12个蛋白编码基因,20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其中16个在H链上编码,18个在L链上编码。在其20个t RNA基因中,有1个t RNA的二级结构并未预测成功,有13个表现出TψC环缺失,其余6个可以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无肠目线粒体基因组排列分析结果表明,5个种之间无任何相似之处,存在复杂的基因重排现象。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无肠目的大部分种与涡虫纲的其他种亲缘关系较远。4.刺参养殖池塘中一种新的敌害生物鹰钩黑套海牛(Melanochlamys aquilina sp.nov.)的鉴定及其危害2019年10月,山东省东营市1家养殖场池塘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出现大量化皮死亡现象,发病特征调查在池底发现一种后鳃类生物。该生物营自由生活,体型呈圆柱形,体长9-15 mm,体宽3-6 mm。头楯约占身体长度的一半,几乎呈长方形,但前部略宽。后盾延长,末端为两个大小相似的短而宽的尾叶。副足与身体等长,发育并折叠到身体两侧。口吻大,能翻出体外,约占身体的1/3。体色为天鹅绒般的黑色。内部解剖结构显示,其贝壳褐色,钙化良好,很薄易碎;尖顶小,尖端圆形,壳表面雕刻有浅的生长。前列腺细长、简单,与身体等长,附着在组织块上;阴茎、精囊和外精子沟连接在一起。整体石蜡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该生物粘液腺发达,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完善,内脏以螺旋状排列,横膈膜从顶部垂直一直延伸到身体底部。经过细致的分类学研究,认为该种为一个新种,将其命名为鹰钩黑套海牛(Melanochlamys aquilina sp.nov.)。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鹰钩黑套海牛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进化支系。该生物及其卵团、粘液与刺参的共培养实验表明,其本身对刺参无危害作用,但与其卵团、粘液共生的部分刺参有患病、死亡的现象,患病率分别为60%、30%,死亡率达到分别为30%、10%。患病刺参呼吸树石蜡切片显示,其呼吸树有大量纤毛虫,初步推断刺参患病是由卵团及粘液中大量纤毛虫入侵呼吸树导致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鹰钩黑套海牛是营自由生活的池塘养殖刺参的一种新的敌害生物。5.鹰钩黑套海牛(M.aquilina sp.nov.)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及结构特征分析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获得鹰钩黑套海牛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注释,对其序列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鹰钩黑套海牛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3795 bp,碱基组成分别为A(37.9%)、T(30.3%)、C(17.1%)、G(14.7%),A+T含量为68.2%,呈现明显的AT偏向和AT正偏斜现象。共有12个蛋白编码基因、20个t RNA基因和2个r RNA基因,其中10个在H链上编码,24个在L链上编码。在其20个t RNA基因中,有5个表现出TψC环缺失,其余15个可以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后鳃亚纲线粒体基因组排列分析结果表明,鹰钩黑套海牛的线粒体基因存在多重重排现象。基于9个后鳃亚纲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构建ML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鹰钩黑套海牛与其它8个种亲缘关系皆比较远。本研究发现刺参池塘养殖中2种新型敌害生物,并进行了种类鉴定和初步防控研究,为海参病害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