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亚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流域是区内人与自然交互影响最强烈的地带,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此区绿洲农业繁荣,人口密度大,城市化发展较快,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频繁,加之流域的跨界属性造成的水土资源争端和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及与水资源的关联性对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中亚三大典型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运用199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流域是区内人与自然交互影响最强烈的地带,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此区绿洲农业繁荣,人口密度大,城市化发展较快,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频繁,加之流域的跨界属性造成的水土资源争端和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及与水资源的关联性对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中亚三大典型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运用1995-2018年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覆盖和地表水遥感数据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和地表水面积信息,利用多种动态变化模型揭示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演变、转移规律及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引起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并结合相关水文数据开展土地利用/覆盖与水资源的耦合关联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信息熵、均衡度、转移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得出:区域以耕地扩张为主导引起了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5-2005年锡尔河和巴尔喀什湖流域中下游的耕地快速增加(1226.21 km~2、10956.7 km~2),植被呈现减少。2005-2018年,两个流域的耕地呈现缓增,林地、草地和水体有一定恢复,裸地持续减少,水体和城镇持续增加。而阿姆河流域中下游两个阶段的耕地与植被呈现相反变化,水体持续大幅减少(78.83%);各流域的城镇以侵占其他地类速增,阿姆河流域中下游的水体大量转为裸地,其余两个流域的耕地以林、草和裸地大量转入增加。(2)根据各流域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得出:阿姆河流域中下游的水体逐渐呈现破碎化,城镇相对分散但呈现集约化,整体上景观斑块趋于聚集,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减少;锡尔河流域中下游的耕地逐渐呈现连片分布,而裸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整体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巴尔喀什湖流域中下游的林地和草地占据主导,总体景观格局变化较为稳定。(3)运用相关分析法作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得出:研究区气候整体呈冷湿向暖干的变化趋势,气候因子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较为复杂且不显著。人口和夜间灯光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表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是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利用动态度、变化率法分析研究区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动态演变趋势得出:阿姆河流域中下游季节水显著增加,24年间增加了156.10%。而永久水呈减少趋势,总体减少了76.71%。锡尔河和巴尔喀什湖流域中下游季节水和永久水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季节水增幅最大,分别增加了137.25%和351.60%;巴尔喀什湖流域中下游的季节水动态度最高(15.29%),变化最为活跃;季节水和永久水显著变化区域集中在阿姆河、伊犁河、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且永久水向季节水转换现象明显。(5)运用多元回归法探究土地利用/覆盖与水资源耦合关联性得出: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中下游耕地、城镇与水资源指标的耦合关联程度均较高,是引起区域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耕地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水资源消耗量的同时产生大量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生活污水,加之落后的排污系统,致河流水质逐渐变差,生态环境越发脆弱。
其他文献
现代化工厂中,为了提高厂内设备和环境的安全可靠性,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进行工厂状态的检查巡视,如变电站和地下井道中的巡检等。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应用于无人值守工厂的轨道式机器人,机器人按照轨道进行运动,机械臂搭载了摄像头对工厂内的状态变化进行检查,将数据通过以太网传送到上位机软件,方便人工及时处理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完成轨道式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部分,设计实现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模块,实现电机的驱动、加减速算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开始从线下的实体店铺转移到线上的网络平台,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发电商服务平台。但很多电商服务平台因为使用的传统技术栈和单体架构模式面临着挑战,系统开发维护困难和扩展性差等问题日益突出。针对电商服务平台的这些问题,近几年开始倡导使用新的技术栈和设计思想来对系统进行开发以及架构优化。本论文的课题来源于与某公司合作研究的小型电商服务平台,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完成了系
5G时代在2019年正式到来,由于人们对数据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对通信系统在各个通信场景中的指标越来越高。在5G基站将大规模密集建设的情况下,对未来5G建设中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互联,自由空间光通信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在自由空间光通信场景下,对BP译码算法作为信道译码算法的优化问题。由于BP译码算法存在短环局限性和信道先验信息局限性,同时由于深度学习的爆发式发展,本课题研究讨论了利
在电力改革持续推进和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准确获取用户侧电力信息,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技术。然而传统的侵入式监测方法,需要在用户内部安装监测装置,部署举步维艰。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系统它由电力负荷信息采集模块、分解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储存模块、以及终端显示模块构成。只需将装置安装在用户电源入口处,就能够将电力设备的运行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当用电设备开启,例如空调,电力负荷信息采集模块感知到电流
我国是页岩气资源大国,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贵州地区具有发育良好的寒武纪统黑色页岩,其中牛蹄塘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分布广泛,且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和开采潜力。但页岩气的开采生产具有储层改造成本高、日产量下降快等特点,为提高页岩气的单井产量,必须利用先进的增产手段开来采吸附态页岩气。本文研究了高温条件下注入不同配比的驱替剂(CO2和N2)驱替增产手段。该技术在提高单井页岩气产量的
随着现代战争中电磁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磁隐身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频率选择表面吸波结构由于其特有的吸波特点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路-场交互式计算理论为基础,将电磁模型尺寸参数与电路参数建立联系,再结合针对欧姆损耗的渐近线拟合方法,建立了单方环频率选择表面吸波体和十字形频率选择表面吸波体由场到路的建模计算方法;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算法实现由路到场的参数转化,综合由场到路的建模计算方法和由路到场
泥岩在煤矿中属常见的岩石类型,泥质巷道变形是煤矿采动或其他动载影响下诱发变形能缓慢释放的过程。随着煤炭开采的深度不断增加,泥质巷道所处的应力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更高的应力环境下动载将会诱发岩体变形能剧烈释放,将会导致巷道变形破坏极为严重,严重制约了煤矿高效的生产,因此研究泥岩处于高应力环境下,不同动载扰动下泥岩产生的响应特征,对巷道支护以及扰动动力灾害分析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巷道变
黔西南是我国重要的黄金分布区域,被誉为“中国金州”,矿体以细碎屑岩为围岩及赋矿岩,采矿巷道稳定性受层状碎屑岩和断层影响很大。开展黔西南含层状碎屑岩与断层构造的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为含层状碎屑岩与断层构造巷道提供支护依据。本文以锦丰金矿150E巷道为背景,通过物理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黔西南含层状碎屑岩与断层构造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建立了层状巷道顶板岩梁力学模型,分析了巷道围岩体
石油、天然气、煤炭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资源,随着经济和人口逐年增长不仅造成了能源的大规模消耗,而且加剧了环境污染。煤层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甲烷,可以以煤层气的形式被回收,开采非常规储层条件下的煤层气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渗透率是表征煤层气开采效率的重要参数,开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化受孔裂隙结构、孔隙压力、温度以及滑脱效应等的影响。因此,结合分形理论研究煤岩孔裂隙结构特征,在应力、温度综合作用下揭示煤岩变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