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话长篇小说之“谪世”母题研究——以世情小说为范例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t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谪世”母题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以及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母题。其历史渊源久远,魏晋以后,历朝历代都出现了以“谪世”为母题的数量可观的小说作品,至清代达到鼎盛。据笔者统计,清代白话长篇小说中涉及“谪世”母题的作品多达41部,其中包括9部世情类小说。  清代世情“谪世”母题小说,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首先,从小说情节上看,小说或者通过“预知”来展示谪世者的凡世遭际以及尘缘结局;或者通过“预示”来昭告未来具体情境以及命运定数;或者通过先期“预演”来增强主人公命运的不可改变性以及尽力说明后事之不缪。这种预设式情节模式的运用,开启了谪世者的尘世历练之旅。使小说具有了揭示谪世起因、暗示后续情节、总括全局的功能。  其次,从小说结构上来说,“谪世”母题小说一般采用“仙界谪降、尘世历劫、归仙复位”三部曲的谪世模式。为完成这种结构模式,小说在时间和空间观念上进行加工处理。在时间观念上,既寻找仙凡对比的横向时间,又寻找贯通几世几劫的纵向时间,让谪世者具有前世仙身、今世人身、复位仙身的“三世”身份。在空间观念上,为了让谪世者在互不相同的空间进行转换,小说提供了“三界”的空间观念,即让谪世者从虚无缥缈的仙界,到红尘俗世的凡间,再回到清净绝尘的仙界,实现生活场景的“三界”变换。  再次,从人物塑造上来说,“谪世”母题小说较多采用“花神”作为谪世主人公形象。小说以花的意象来描绘谪世者的气质神韵,又以花的短暂凋零来表现谪世者在凡尘的短暂停留,从而应和了“花神”终究要返归仙界的创作思路。在由“仙人”谪降成“凡人”的过程中,小说通过异香异梦、彩云胎记等奇特景象,渲染谪世者降生凡尘时的神异情景。而降生后的谪世主人公,在才质禀赋上聪颖异常,具有仙根宿慧。谪限期满以后,小说再次渲染奏乐执幡、祥云护绕的迷幻景象,谪世者被簇拥围绕腾空而去。塑造出了“花性”、“人性”、“仙性”三者融合的人物形象。  最后,从审美追求来看,“谪世”母题小说创造了唯美绝尘、梦幻浪漫的审美氛围。玉宇无尘的天宫景致、仙歌妙舞的神仙生活、清丽绝俗的曼妙仙姬,无不展现出唯美而绝尘的意味。而光怪陆离的“梦境”为小说梦幻浪漫的审美追求提供了最佳的载体,通过“梦境”的形式,沟通了仙界与凡尘,梦幻与现实,展现了神仙和凡人真幻结合的幻化境界,充满了真幻互映的迷离感以及神奇浪漫的色彩。  清代世情“谪世”母题小说,又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谪世”母题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既糅合了本土宗教观念,也同外来宗教观念相结合。在不断演化推进的行程中,传统民俗信仰渗透其中。同时,清代的历史与文化对其创作进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局的变迁,“谪世”观念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谪世”母题小说逐渐没落。  总之,“谪世”母题是清代白话长篇小说中最具特色的母题之一,其内涵的丰富性、意蕴的深厚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来自异域的新历史主义在中国引发了一阵狂潮,以独特思维角度和对历史的变革性看法开启了探索文学艺术的大门,为我国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随之产生了一
汉语语序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印尼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偏误类型较多的一类语法现象,因此语序偏误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通过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偏
多丽丝·莱辛的一生历经坎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对现实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莱辛是一位人文主义作者,她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于她整个小说创作过程。莱辛早期
本文主要探讨先秦儒家“六艺”之一的“乐”学的成说系统。即从“经”和“传”两个主要方面,考查《乐经》文献的主体和经义的认识。通过已有文献,抽离整合,以确定先秦诸儒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