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视网膜光损伤小鼠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玻璃体腔注射,观察光照后不同时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特点,探讨 BDNF 在光损伤防护中所起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120 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 组)、光损伤对照组(II 组)和实验组(III 组)。III 组小鼠左眼为 BDNF 注射组(IIIBDNF组),右眼为注射对照组(IIIPBS组)。所有小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 7 天,实验前暗适应 36小时。II 组和 III 组均接受持续 2 小时的荧光照射(8894±398Lx)。所有小鼠于光照后 16 h、24 h、36 h、72 h 处死,摘取眼球,视网膜组织行 HE 和TUNEL ( 终 末 脱 氧 核 糖 核 苷 酸 转 移 酶 介 导 的 原 位 缺 口 末 端 标 记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method,TUNEL)法染色,光镜及电镜观察组织细胞病理学改变,计算机图象分析视网膜外核层(out nuclear layers)厚度及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 结果: 1、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I 组视网膜形态正常,结构层次清楚,内、外节排列整齐规则,TUNEL 染色阴性,染色质电子密度均匀。II 组和 IIIPBS组外核层变薄,内、外节排列紊乱、肿胀、碎解,TUNEL 染色可见多量阳性感光细胞核,后期在 IIIPBS 组发现阳性 RPE 细胞。IIIBDNF组感光细胞核排列紧密,内外节结构较清楚,完整,仅部分线粒体肿胀,RPE 细胞与外节衔接镶嵌较好。 2、ONL 厚度的检测:I 组 ONL 最厚,组内各时点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I 组及 IIIPBS组 ONL 厚度随光照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变薄,除 24h与 36h 之间的比较尚不能认为有差别(P>0.05)外,其余各时点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 ONL 厚度在光照后各时点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IIIBDNF组 ONL 厚度亦随光照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变薄,但光照后各个时点 ONL 均较 II 组和 IIIPBS组厚,在 24h 差异尤其明显。统计分析 IIIBDNF 组于光照后各时点分别与 II 组及 IIIPBS组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