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巨量花岗质岩浆活动被认为与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有关。东昆仑造山带底侵的幔源岩浆产物又可能导致了三叠纪末期的拆沉作用,同时触发柴达木盆地从侏罗纪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沉积物堆积。这样的地质模型与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在多大的程度上一致还是个未知数,而没有作更深一步的探讨。 本文从镁铁质岩石进化变质作用的角度入手,将拆沉作用与幔源岩浆底侵作用联系起来,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剖析东昆仑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的问题。以胜利桥岩体为基础,给合昆仑造山带三叠世大面积岩浆混合花岗岩类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昆仑造山带中-晚三叠世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事件,阐明了底侵作用与岩浆混合花岗岩的成因联系,并对岩浆混合作用进行了分类,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 根据东昆仑造山带拆沉作用的初步数值模拟结果,认为东昆仑造山带在幔源岩浆底侵以后,确实发生过拆沉作用,昆北、昆中、昆南地区的拆沉量差异较大。 (2) 镁铁质岩石的特殊物理性质是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与岩石圈拆沉作用联系纽带,底侵的幔源岩浆的相变引起的密度差引诱拆沉作用的发生。(3) 折沉作用后是否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与拆沉的量及范围有直接的联系。(4) 根据西昆仑地区库地北岩体、胜利桥岩体和赛图拉岩体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差异信息,提出了一种岩浆混合作用的分类,并讨论了其地质意义。(5) 以西昆仑胜利桥岩体为基础,结合同位素年代学、岩浆混合作用、源区示踪,论证昆仑造山带在晚三叠世经历了幔源岩浆底侵地质事件,认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在造山带的地质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 论证了西昆仑地区的胜利桥岩体是一个复式岩基。底侵幔源岩浆的固结产物随深度变化冷却相变,并导致岩石密度逐渐增加,从而触发岩石圈拆沉作用。这一过程不仅对东昆仑造山过程的深入了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其它造山带深入工作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