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作品中,存在着一个由京城、上海、广州等城市组成的空间谱系,对于他曾生活过的城市,鲁迅有着别样的感情,他的喜怒哀乐都由他所在的城市而发,他笔下的城市中国囊括了人间百态,是那个时代世相的缩影与再现。其作品的一个伟大意义就在于他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同样在他的城市中国书写中,也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透过他严峻而深邃的目光,我们领略到了城市社会中的人物群像。这些“生态并作”的“现世相的神髓”,“活的人间相”丰富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史的画廊,鲁迅留下的这些人物形象成为后人的财富,这些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人性光芒与晦暗,在这个时代仍具有启迪意义。本文将从知识分子、城市女性、社会渣滓这三个群体进行探讨、研究。对于这三个群体,鲁迅表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关注:对于知识分子,鲁迅书写的内容包括文人面貌、文化思想、知识分子间的论战。一生居城市,日日见世相,鲁迅笔下有多篇杂文描述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及其思想面貌,再现了当时文人身上的落后性与不良习气,如帮忙与帮闲和文化思想的不健康;鲁迅还写出了一组关于文化思想的名文;文艺论争也是鲁迅笔下关于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鲁迅与一些文学社和文学派别间曾进行多次论争,这无疑给鲁迅的心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内容表现出了三方面的内涵:政治权力下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呼唤真的知识分子。鲁迅对一些知识分子卖身投靠的立场和对政治权力的迎合进行了批判,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也必须承担启蒙者的角色,也就是说知识分子与民众应该是启蒙与被启蒙的关系,而不是当时城市中所表现出的知识分子轻视甚至抛弃民众。所以对于现代知识分子,鲁迅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要热烈的爱,热烈的憎。因为“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鲁迅城市中国女性书写的内容包括赞颂革命女性、同情风尘女子、警惕女性堕落。鲁迅的一生就是抗争和反叛的一生,于是他对和他一样勇敢反抗的人报以别样的感情,尤其是对革命女性,他更添了几分钦佩,而对于风尘女子,鲁迅则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同情和关怀,与此同时,鲁迅提醒我们对于一些走向堕落低俗的城市女性要保持警惕。在其书写的内容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即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和进步的妇女观。正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才造就了黑暗的社会,让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承受着本不应有的痛苦;鲁迅通过对城市女性的关注向中国几千年来男权中心文化发起的控诉和挑战,主张解放女性,因为这是解放社会的重要一环;从进步的革命女性身上,鲁迅则看到了辉煌的曙色,传达出他进步的妇女观。在对城市中国社会渣滓书写的内容中,囊括了投机取巧的市井、自私自利的市侩、崇洋媚外的西崽。这些社会渣滓,首推的便是投机取巧的市井小民,“不务正业,游荡为生”的“吃白相饭”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同于“智取”的“吃白相饭”者,在上海还有一类社会渣滓,是通过“强攻”来争得生存的,他们自私自利,靠踩着别人向上攀爬;还有一些社会渣滓表现出一种崇洋媚外的奴性,展现出了一种“洋情结”,以洋大人的要求为准则,以洋大人的习惯为榜样,一切向洋人看齐是他们的人生教条。这些内容传达出的内涵:深层次的城市国民性解剖、全方位的城市社会批判、新视角的城市文化批判。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国民,追本溯源都是国民劣根性在作祟,他们身上缺乏的是鲁迅所提倡的“诚”,才暴露出了如此多的问题;上海看似趋于西方模式,实则存在着很大的危机;西方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矛盾与共存,亦西亦中的国民面貌,导致很多不合理现象的存在,殖民文化,流氓文化,摩登文化。将鲁迅城市中国人物形象书写分为内容与内涵两个部分解读,可以更好的从文本中走进鲁迅,走进鲁迅所处的城市,体会鲁迅对当时城市中国的独特观照,并将鲁迅笔下人性和光芒与晦暗、城市的文明与丑陋、革命的崇高与艰辛做一次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