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甘草历史悠久,首见于《五十二病方》,为常用大宗药材。在医药、工业、食品等领域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对甘草的研究主要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提取物的应用,而对其炮制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草之“炙”考证为前提,选择甘草的清炒与蜜炙两种炮制方法,针对炮制饮片的质量,优化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研究炒甘草的炮制工艺并初步制定炒甘草的炮制规范,这对甘草炮制品的合理应用和质量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1.对甘草之“炙”进行文献考证。对古代及现代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文献、整理文献、总结文献,考虑政治、时代因素、文字训诂等情况,并结合古代及当代中医临床用药原则,考证甘草之“炙”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剂中的“原始炮制意图”。2.对不同批次甘草饮片进行质量研究。检查药典中甘草的各项规定,包括来源、性状、鉴别、水分、灰分、农残、重金属、含量测定等。3.研究炒甘草的炮制工艺。采用响应曲面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炒制频率为考察因素,以饮片外观性状、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为综合指标,规范炒甘草炮制工艺,并参照药典中“炙甘草”的各项检查方法,对不同产地的炒甘草炮制品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制定炒甘草的炮制规范。4.优化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蜜与水的比例、闷润时间、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饮片外观性状、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性试验。5.炒甘草与蜜炙甘草饮片质量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其外观性状、水分、理化鉴别等检查项的检测,比较两种炮制品饮片的差异性。研究医药名家的著作,对比炒甘草与蜜炙甘草的炮制作用和处方应用的不同。结果:1.以《伤寒论》为代表的古籍中的“炙”甘草或“甘草(炙)”不是现代《中国药典》收载的“炙甘草”,而是不加任何辅料直接用火加热的烤或炒甘草。2.15批甘草饮片各项检查均符合药典的规定。3.炒甘草最佳炮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35℃,炒制时间15min,炒制频率23r/min。工艺验证中,所得到3份饮片的综合指标结果与优选的最佳工艺较一致。4.蜜炙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为蜜与水的比例2:1,闷润时间120min,130℃炒制15min。工艺验证中3份蜜炙甘草饮片的外观性状和指标成分含量与优选的最佳工艺相符合。5.对比两种炮制品可知,其外观性状、水分、浸出物、指标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炒甘草和蜜炙甘草的炮制作用和处方应用也各有不同。结论:甘草应用广泛,炮制历史悠久。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更替,现代甘草的炮制品主要为“炙甘草”(蜜炙),“炒甘草”只出现在少数省市炮制规范中,临床应用和中成药生产中二者存在“混用”现象。实验研究建立的“炒甘草”饮片炮制工艺是合理可行的。优化《中国药典》中收录的“炙甘草”的炮制工艺。并对两种炮制品的质量、炮制作用及处方应用进行分析比较,为甘草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科学依据,同时为中药的炮制研究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