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含有人工合成小麦SHW-L1血缘的重组自交系RIL66、RIL181分别与秦岭黑麦杂交,杂种F1连续自交后代F4进行农艺性状优良单株选择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在重组自交系RIL66与秦岭黑麦的杂种F1连续自交获得的F4代,利用形态学选择了10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细胞学研究发现,它们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42,其中8株已不含黑麦染色体,R基因组染色体在F1自交后代中优先丢失,形成了与普通小麦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的六倍体小麦。另外2株含有黑麦的遗传物质,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结果表明,一个为2R单体代换,一个为2RS-?易位。人工接种混合生理小种(条中30、条中31、条中32、水源11-4、水源11-5和川麦42),待诱发材料充分发病时,鉴定得到16号株系(不含黑麦染色体)对条锈有一定抗性。2.在重组自交系RIL181与秦岭黑麦的杂种F1连续自交获得的F4代,经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得到一个新的1BL.1RS易位系A-2,该易位系的1RS来自秦岭黑麦,不同于德国黑麦Petkus。对A-2自交结实S1代进行醇溶蛋白分析,发现不同籽粒醇溶蛋白带纹完全相同,都具有黑麦1RS染色体编码的醇溶蛋白标记位点Gld1B3。而对A-2自交结实S2代11个单株后代的籽粒进行醇溶蛋白A-PAGE分析发现,有4个单株后代的籽粒醇溶蛋白带纹发生了分离,出现了两种现象:一部分种子的醇溶蛋白具有黑麦1RS编码的醇溶蛋白标记位点Gld1B3,一部分种子的醇溶蛋白带纹发生了变异,部分带纹丢失,同时黑麦1RS编码的醇溶蛋白标记位点Gld1B3发生丢失,变异率为44.44%。对没有醇溶蛋白标记位点Gld1B3的材料进行原位杂交鉴定,发现染色体数目为42,但是没有黑麦的杂交信号,说明没有醇溶蛋白标记位点Gld1B3的材料为非1BL.1RS易位系。A-2自交结实S2代1BL.1RS易位系与非1BL.1RS易位系共存,条锈菌混合接种鉴定表明,A-2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