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主观幸福感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其影响因素已从开始的人口学变量逐步转向人格变量,人格的整合问题实质上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问题。因此本研究将探讨自我同一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另一方面,家庭是我们最有利的支持系统,因此将探讨家庭功能与自我同一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采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石家庄的四所本科院校的850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为:(1)家庭功能在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在角色扮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以及家庭功能平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说明非独生子女在上述家庭功能各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2)自我同一性在生源上存在差异,在意识达成因子上城镇的学生要好于农村。说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以及价值观的确定方面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明确。是否独生上在意识达成、人际达成、总的达成上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均好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在职业选择、价值观确定以及人际交往和性别角色等方面比非独生子女要明确。(3)主观幸福感在生源上没有差异,在是否独生上有差异。独生子女在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方面要好于非独生子女。(4)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家庭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功能好的主观幸福感高,总的功能能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5)主观幸福感在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上存在差异,总的扩散型同一性状态上的幸福感最低,达成型同一性最高。自我同一性状态能预测主观幸福感。(6)家庭功能不仅能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影响总的排他型自我同一性和延缓型自我同一性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即家庭功能越不健康,大学生越容易形成排他型自我同一性或延缓型自我同一性,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则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