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归纳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类型,确立各证候的主要症状,分析病因病机及各证候之间的联系。方法:本研究分为四步实施,第一步进行专家访谈,第二步进行专家问卷调查,第三步制定“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第四步进行临床横断面调查。第一步,采取个人深度访谈,以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34位来自不同地区的从事内分泌及相关疾病研究的专家进行“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名、基本证候、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专家访谈。访谈资料经整理、总结后,对访谈结果依次按不同主题进行归类分析。第二步,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名、基本证候、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专家问卷调查研究。将问卷中的条目计分量化,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由双人、双机分别录入;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主要对问卷回收率、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等指标进行统计,分别了解专家对此项调查的积极程度和关心程度,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以及专家对各问题的评价是否存在较大分歧。第三步,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专家对代谢综合征常见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病因病机等问题的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今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经验,确立条目词,制定《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第四步,为本研究的主体部分,以《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为依托于辽宁省本溪地区实施现场横断面调查。横断面调查采用代谢综合征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诊断标准,中医证候采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诊断标准。纳入代谢综合征患者310例为病例组,同时纳入55例健康样本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其一般资料和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体格检查、病史、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的调查以及相关临床化验指标的检测等。建立网络数据库,将这些资料双人双机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7.0和LISREL8.7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包括四部分内容,即频数分析、单因素分析、因子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①采用频数统计分析(frequency analysis)方法对所有病例的一般资料、病史、生活习惯、四诊信息及中医症状、舌脉等进行频数、构成比的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而了解MS患者群的一般情况分布特点及临床症状分布特征。②将所收集的临床四诊信息指标分为常见症状、舌体舌苔和脉象三个部分,分别进行单变量分析。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四诊信息均用有、无表示,属于二分类变量,在统计分析中以1,0赋值量化,计算四诊信息各指标出现的阳性率,根据阳性率大小进行排序,另将四诊信息的各指标进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analysis)。将阳性率在10%以上且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直接纳入进一步分析的症候群;对于阳性率在10%以下和阳性率在10%以上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取舍,征求中医专家和分课题负责人的意见,如有些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上认为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可以考虑保留且纳入进一步分析的症候群中。③完成指标的初步筛选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方法对四诊信息进一步挖掘,提取公因子,并结合中医理论将公因子用规范的证候名称命名,从而了解代谢综合征各类证候的症状分布规律和特点。④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方法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检测预先建立的因子模型拟合实际临床调查数据的能力,分析代谢综合征各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主要分为前期调研结果和横断面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前期研究结果(专家访谈、专家问卷、调查表制定):通过前期的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研究,结合古今相关文献,我们确立了MS常见临床症状、体征、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的相关条目词,以及病因学、体格检查、理化检查等相关调查条目,经专家审核、讨论后制定《MS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调查表主要包含六部分内容:①调查筛选表;②体格检查;③一般资料;④病史、家族史、饮食、运动、烟酒嗜好、情绪等病因学调查;⑤中医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中医四诊信息调查;⑥理化指标检查。横断面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基于频数分析和单变量分析,入选因子分析的四诊信息包括中医症状、体征等条目共40项以及舌苔脉象共11项,分别为:肢体酸痛、容易抽筋、自汗、盗汗、心悸心慌、五心烦热、失眠、肢体麻木、头痛、善太息、食欲不振、多食易饥、嗳气、胃脘痞满、头晕、情志抑郁、听力减退、胆怯易惊、多梦、头胀、头面烘热、膝软、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吞酸、口渴喜饮、脘腹胀满、胁肋胀痛、足后跟痛、腰酸、健忘、耳鸣、头重如裹、急躁易怒、嗜睡、口干不欲饮、食后腹胀、肚腹硕大、便溏、小便色黄;舌红、胖大舌、舌下络脉青紫曲张、瘀斑瘀点舌、苔腻、苔燥少津、苔厚、苔黄;脉滑、脉沉、脉数。对这51项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数理统计结果,征求专家意见,最终确立五因子模型,分别命名为:F1肝肾阴虚证,F2脾虚痰湿证,F3心肝火旺证,F4脾胃气虚证,F5痰热中阻证。从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来看,各因子间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在F1、F3上及F2、F4较大。从中医理论及临床意义来看,心肝火旺易伤津动液,耗伤真阴,最易导致肝肾阴虚;“脾虚痰湿证”本身包含脾胃气虚的证候,故将公因子F2“脾虚痰湿证”和F4“脾胃气虚证”合并优化,最终确定代谢综合征的四类证候名称及主要症状如下:(1)痰热中阻证:主症包括多食易饥、口渴喜饮、脉数、苔黄腻。(2)脾虚痰湿证:主症包括肢体困重、神疲乏力、嗜睡、口干不欲饮、便溏、头重如裹、胃脘痞满、脘腹胀满、食后腹胀、嗳气。(3)心肝火旺证:主症包括头胀、耳鸣、急躁易怒、多梦、五心烦热、善太息、头晕、胁肋胀痛。(4)肝肾阴虚证:主症包括腰酸膝软、容易抽筋、盗汗、健忘、听力减退、肢体酸痛、肢体麻木。结论:本研究基于前期的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研究,制定《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采用此调查表于本溪地区观察了31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样本的中医症状、体征和舌脉等四诊信息,并进行体格检查、病史、家族史、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的调查以及相关临床化验指标的检测等。应用SPSS17.0和LISREL8.7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经多次探索和尝试,结合专家意见和课题负责人同意,最终得到五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并确定公因子名称,将公因子F2和F4合并优化后,将代谢综合征的常见证候类型归纳为“痰热中阻证”、“脾虚痰湿证”、“心肝火旺证”、“肝肾阴虚证”。代谢综合征以脾胃气虚为本,痰、湿、火、热为标,其前期和中期往往见实证或虚实夹杂的证候,可见“痰热中阻证”、“脾虚痰湿证”、“心肝火旺证”,“肝肾阴虚证”往往见于代谢综合征的后期。中医证候的理论模型的提出既需要一个博大而深厚的中医理论作为支撑,又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证实、提炼和升华。证候反应了人体在某一阶段的一种综合性的病理状态,其本身是从整体上提炼出的抽象概念,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巧妙地加以量化和客观化。探索研究表明,采用因子分析和SEM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疾病的证候规律是恰当而且可行的,可用于检验中医学者提出的基于经验的各种观点、学说或模型的合理性,进而分析病与证的关系,证候与四诊信息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证与证之间相关性及演变关系等等。限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且研究样本主要来自于辽宁本溪地区,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故不足以完全反应整体的情况,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扩展研究地域,以使结论更具代表性。仅以本次“代谢综合征常见证候的探索性研究”为进一步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为代谢综合征临床诊疗的辨证论治的实施提供借鉴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