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交通设施布局及配置规划方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c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高铁客运枢纽地区交通设施换乘模式、布局规划方法的空白点和客流需求预测、路网配置方法的薄弱点展开研究,将从系统和全局角度对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交通设施布局规划、建设以及决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梳理了交通枢纽的分类,明确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的内涵与构成,基于换乘与枢纽理论,剖析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系统的功能及特征,总结枢纽与城市的位置关系,分析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针对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本身的复杂性、交通方式的多样化交汇及多元化服务集散的特征,提出了枢纽地区交通一体化的内容。 界定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的概念,综合一般道路设计范式和实际项目规划研究范围,明确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的范围与层次,结合铁路客流调查,类比国内外铁路枢纽地区客流交通特性,分析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的客流集散换乘及交通特征,并就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交通出行空间分布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总结了枢纽地区交通功能需求。 总结了既有的客运枢纽需求分析方法,针对高速铁路客运枢纽规划与设计的具体问题,提出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客流需求预测的基本原则与思路,分析了客运枢纽服务区域的层次,结合对外出行客运枢纽的选择,提出了枢纽对外客运方式出行分布预测方法,剖析了交通枢纽客运方式的选择行为,建立了叠加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对外客运方式和枢纽地区用地开发的枢纽地区市内交通方式换乘两层次预测方法。 基于Maslow分层模型,分析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换乘设施使用的需求及层次,研究了换乘设施在枢纽地区的功能定位、自身及运营管理特征,总结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及交通设施换乘模式的基本类型,在分析其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枢纽地区主要换乘关系和高速铁路站房设计特征,提出了交通设施换乘模式立体化的规划设计要点。 分析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对交通设施布局的要求及基本特征,结合枢纽地区交通设施使用特征,建立了换乘设施配置规模的预测方法,探讨了站房与交通广场的布局型式,从内部交通空间整合出发,构建了枢纽地区换乘设施平面布局规划方法,针对高速铁路车站立体化、轨道衔接的特征,提出了换乘设施竖向立体化的设计思路,并就换乘设施的一体化衔接设计进行研究,探讨了基于换乘设施的服务水平的规划方案评价方法。 分析了国内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存在的问题,针对国内外高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规划的实践,总结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布局的模式,结合不同区位类型的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的路网服务需求的差异性,探讨了枢纽地区路网结构模式的适用性,讨论了枢纽地区走廊性道路的功能及特征,梳理了走廊性道路的布局规划方法,类比了国内外火车站地区路网指标配置,分析了路网指标影响因素,划分了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交通组成,初步提出了基于机动车流分担率的枢纽地区路网指标确定方法。
其他文献
星敏感器作为一种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测角设备,为飞行器的制导和导航设备提供精确的方向基准。研制高精度星敏感器对于我国的航空、航天以及国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红外目标跟踪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能够在复杂背景条件下识别目标、跟踪目标种类多、全天后工作时段、能够实现发射后不管、适应能力强等
双目立体视觉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双目立体视觉通过CCD摄像机采集的双目图像对中提取所需信息。通过比较同一场景下的两个角度的不同信息,检测目标点的相对位置
小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光电探测跟踪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论文围绕低信噪比、低对比度背景下小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旨在提出一些有效的技术路
随着公路交通量的增加和重载车辆的增多,车辙已成为沥青路面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路面行车安全和舒适性,公路沥青路面的车辙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国内外的学者对提
近年来,随着光纤通信、计算机技术、光纤制造工艺和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发展,光纤传感器以其他常规传感器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耐腐蚀、防爆、结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