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磷(Phosphorus)是海洋生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其含量与分布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参与生物体内部核酸、蛋白质、脂质等合成分解,在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转录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虫黄藻(Symbiodinium sp.)与珊瑚礁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而如今由于人为干预和自然条件变动,引起海水中磷元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珊瑚白化现象的加剧,虫黄藻从珊瑚礁系统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Phosphorus)是海洋生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其含量与分布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参与生物体内部核酸、蛋白质、脂质等合成分解,在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转录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虫黄藻(Symbiodinium sp.)与珊瑚礁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而如今由于人为干预和自然条件变动,引起海水中磷元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珊瑚白化现象的加剧,虫黄藻从珊瑚礁系统中分离出来,致使虫黄藻—珊瑚礁生态系统(Coral—zooxanthellae)被破坏。相比之下,由于虫黄藻的复杂组成,一些虫黄藻类既可以与珊瑚等共生,也可以浮游形式生存,如E型虫黄藻,这可能导致它们拥有特殊的生理生长过程。作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对不同磷源和磷酸盐浓度下珊瑚中分离和单独培养的虫黄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尚未研究因磷酸盐浓度不同而对浮游虫黄藻的生理差异,以及从分子水平上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本论文以浙江舟山海域分离的浮游虫黄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形态及分子鉴定、研究了不同磷酸盐浓度下浮游虫黄藻生长及生理变化特征,并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高、低磷酸盐浓度组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和所在通路,初步解析了不同浓度磷酸盐条件下浮游虫黄藻生长、生理特征和分子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graphs,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SEM)初步判断分离藻种为虫黄藻;通过PCR扩增,对虫黄藻核糖体大亚基(Ribosomal large subunit,LSU)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根据结果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实验藻株与虫黄藻E系群汇为一支,Bootstrap支持率高达100%,显示出高度同源性。因此,判定分离藻种为E系群。2、根据对我国东海海区磷酸盐浓度情况及实验室具体操作条件,设定4个磷酸盐浓度组,对浮游虫黄藻生长、光合参数及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及分析。不同磷酸盐初始浓度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环境中磷酸盐浓度的提高可促进浮游虫黄藻的生长,初始浓度为35μM实验组藻细胞生长量最大,10μM和20μM组其次,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别,0.15μM组最小。高磷酸盐初始浓度(35μM)培养下,随着磷酸盐的大量消耗,藻细胞比生长速率(μ)、叶绿素a含量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Fq’/Fm’)均下降,表明磷限制可影响虫黄藻的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同时发现,各实验组磷酸盐浓度与其APA呈负相关,表明浮游虫黄藻可以通过提高APA水解有机磷获得无机磷,从而缓解低磷胁迫以维持生长。3、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信息学分析,两两比较了高磷酸盐(35μM)和低磷酸盐(0.15μM)初始浓度组培养下第0 d、5 d和10 d的基因转录量。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磷的转运、利用和代谢以及其他细胞生长过程密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核酸代谢、光合作用、糖酵解/糖异生途径等。在对磷酸盐浓度变化的响应上,除了常规的碱性磷酸酶基因表达量在磷胁迫条件下发生上调变化,研究较少的酸性磷酸酶基因也出现了上调变化。此外,藻细胞中的磷酸盐转运体基因表达随磷酸盐浓度的减少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综上可知,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浙江舟山海域分离浮游虫黄藻进行分析,通过形态学特征和LSU序列分析,判定实验藻株为虫黄藻E系群。该藻在不同磷酸盐初始浓度下的生长情况不同,低磷条件抑制细胞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Fq’/Fm’),但可以诱导藻细胞内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MFS转运体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浮游虫黄藻可能既可以直接利用无机磷也可以直接利用有机磷,该特性使得浮游虫黄藻可以更好的适应珊瑚礁存在的寡营养海域,为珊瑚礁的修复提供潜在磷库和藻种。
其他文献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作为平衡地表能量及衡量海水热量的重要指标,对海洋气候及生态系统改变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与多种自然灾害,例如厄尔尼诺、娜尼拉以及赤潮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升SST预测精度对全球气候、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及渔业具有重要意义。SST观测数据是一种典型的时间序列数据,许多学者通过时间序列回归方法对历史SST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获得SS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作为海陆交界的海岸地带是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滩指平均大潮低潮线至平均大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是海岸带的典型地貌类型之一。潮滩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所在的海岸带的性质,查清其分布和性质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潮滩资源和研究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杭州湾北岸上海段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岸滩的冲淤受到多种动力因子的影响,岸滩冲淤交替频繁,淤积作用和侵蚀作用在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人类在海洋领域活动的增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状况越来越严峻。珊瑚礁白化,鱼类数量减少,濒危海洋物种数量增多等问题愈发突出。这些生态问题对全球生态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难以忽视的影响。因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策略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了实现更为合理和高效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基于计算机图模型构建技术的资源分配方法成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策略的重要研究方
北大西洋中纬度海域(40-50°N)位于亚极地环流圈(SPG)和亚热带环流圈(STG)相互作用地带,是全球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地区。由于位置独特,该区域主要汇集了2种不同的水团:低温低盐的极地水和高温高盐的北大西洋暖流(NAC)。夏季NAC向北增强,上层水体被亚热带温暖和贫营养水团所覆盖,导致水体分层和混合层变薄。而极地水流入时,上层水体被寒冷和高生产力的水所覆盖,导致温度和盐度梯度减小,进而形成均匀
上升流为上涌低温海水,带来许多营养物质,对渔业资源、海洋环流和气候特征有着深远影响。舟山群岛由9个小岛组成,海域存在沿岸上升流,是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吸引大批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叶绿素a(Chl-a)浓度资料、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海表面风速(Sea Surface Wind,SSW)数据和Ni(?)o3.4指数(Ni(?)o3.4 Index,
加拿大北极群岛作为北冰洋淡水输出的重要通道,其海冰变化对北大西洋及其下游的水文状况、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的变化情况会对西北航道的通行产生显著作用。然而由于观测数据在时空上的限制,现今的研究对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具体变化过程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机制了解得还不够深入。本文结合美国国家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和模拟海冰厚度、海冰漂移速度数据全面分析1979—2017年加拿大北
基于1979-2019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逐月平均风速、混合浪有效波高(significant wave height of combined wind waves and swell,SWH)、风浪有效波高(Significant wave height of,SHWW)
随着大气CO2的急剧增加,海水不断酸化,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海水pH值能直接反映海水酸化程度,因此海水pH的实时监测迫在眉睫。目前海水pH监测数据稀缺,无法建立长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布,利用易获数据进行表层海水pH反演建模是有效方法。北太平洋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北太平洋表层海水pH进行反演建模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大气CO
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需求引领下,我国政府已将深远海资源开发列入了国家战略,而发展深海探测技术和运载装备是实现深海资源开发的前提,这在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国制造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均有所体现,并且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研制仍然是深海装备研发的前沿技术。载人舱是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有机玻璃观察窗结构是载人舱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它对载人潜水器整体的可靠性和安
海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生境,其中蕴含众多微生物类群。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循环和物质运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碳、氮、磷、硫等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布特征以及群落和环境的相关性是理解此类群在生态系统中所起作用的基础,相关研究结论也有利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南海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受黑潮、环流、上升流、涡流、锋面等物理因素以及珠江口等河口输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