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镇冲沟地形条件下景观基础设施构建策略研究 ——以水富市温泉片区东部冲沟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沟地形是山地城镇建设中无法避免的地形类型,其利用方式对于城市雨洪管理、生态安全、形象展示、市民活动、交通衔接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以中小城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冲沟坡地复杂的地形与水文特征,不利于工程建设,且存在自然灾害风险,传统规划常消极避让冲沟地形区域。同时,作为城市支撑系统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割裂冲沟地形区域,引发加剧空间破碎化、衍生城市荒废地、破坏自然环境、挤占市民活动空间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面对山地城市的建设中无法回避的冲沟地形,寻找其保护与利用的结合点——即探讨如何在冲沟地形条件下构建具有复合功能的景观基础设施的议题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本文以景观基础设施理念为指导,通过生态功能、市政功能、休闲功能及其它社会人文功能相互交融的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构建,在基础设施自身基本功能发挥的同时,赋予其多样化的综合功能,并将其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创造出连续而系统的多功能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以此来协调冲沟坡地生态修复与功能植入的复杂耦合关系。本文旨在基于冲沟地形条件下,以城市设计的研究视角探索城市新区中的景观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设计途径,并提出该景观基础设施构建的相应策略,用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激发城市的活力、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从而引领城镇高质量发展。论文按“问题归纳总结——理论实践借鉴——提出设计策略——项目实例研究”的逻辑思路,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二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将国内外冲沟地形的研究、景观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发现不足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在第二章,通过对冲沟地形的地理学及规划学特征的研究,梳理出城镇内部冲沟地形区域在生态与防灾、系统骨架、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游憩空间、城市空间与功能联系、地域风貌等方面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来探索解决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分析景观基础设施相关理论要点、类型与特性,结合山地城镇冲沟地形区域的用地特征和景观与基础设施结合的潜力,论证景观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的可行性。并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冲沟地形条件下景观基础设施的构建要点。同时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借鉴来探索理论应用方式,以此指导策略的提出。第三部分为第四章,提出山地城镇冲沟地形条件下景观基础设施构建框架,在此框架下提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搭建整体景观骨架、优化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公共游憩空间、促进城市功能生长、彰显地域特色风貌的六步策略。第四部分为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以水富市温泉片区东部冲沟为例,落实景观基础设施构建策略。在对自然基底条件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分析后,针对具体问题,应用前文的框架和策略,构建生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景观骨架、开放空间、山水风貌和城市空间相交融的景观基础设施,用以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冲沟坡地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保障山地城镇生态安全和功能合理化。针对这一特殊地形条件,论文通过在理论上探索景观基础设施构建策略,并以实践验证。在基础设施先行的城市建设模式下,构建适应冲沟地形条件的,整合生态系统安全、整体骨架系统性、基础设施弹性运作、公共空间体验丰富、城市空间联系协同、地域特色明显的一个整体的景观基础设施。
其他文献
以往生态学理论认为,群落稳定性与其复杂度呈负相关。May通过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生态系统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这似乎与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相悖,于是引导着科学家们进一步寻找维持大自然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最近研究发现相互作用类型可能是我们理解复杂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原因。在一些研究中,假设每个物种种群密度相等且为1的情况下得到了一些结论。这虽然这有利于研究方便,却忽视了真实群落的种群密度情况。因此,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CVD),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表现在人体的心脏和脑部,作为全身或系统的血管病变,具有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三者均高的特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等各种问题,疾病危险因素水平不断增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持续增高,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温度测量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它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成本低、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在众多的测温技术中,基于稀土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的非接触式测温技术最为引人注目。稀土发光材料具有化学性质稳定、灵敏度高以及毒性低等优点,其中稀土热耦合能级测温体系具有响应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高、成本低和装置简单等特点,可以用于精密仪器、临床医学、微纳尺度温
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由于其高效率、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异的性能而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光伏技术。目前,尽管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实验室认证效率已超过25%,但相较于其理论极限(S-Q极限),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效率的损耗主要与PSCs中的缺陷有关,这些缺陷增加了非辐射复合的比例,而这些缺陷多集中在钙钛矿薄膜的晶界处和各个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处。此外,PSCs的稳定性差,极大阻
建筑业事故频发,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行业之一,所有事故中,碰撞事故被认为是四种最致命的施工伤害之一。为了降低碰撞风险,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本文构建了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碰撞风险动态评估框架,旨在通过动态监测施工现场的不安全状态,实时评估工人和施工机械的安全风险水平,发掘潜在风险,达到及时预警、降低风险及减少事故的目的。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梳理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总结了当前的研究不足,提出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长期使用空调器进行室内热环境的调节改善。到目前为止,关于空调器房间环境的控制主要依据为设置温度,但由于设置温度与空调房间工作区的环境温度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这可能造成舒适及节能的综合性能降低。那么通过了解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空调器房间热环境现状及规律,利用热环境特征建立热环境状态值及分布特征值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夏热冬冷地区空调房间进行热舒适及节能的综合导向,提出一定的空调控制
测试场景在自动驾驶汽车开发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测试场景的完备程度有助于验证自动驾驶汽车感知和决策控制等能力。但在自然驾驶场景库中非安全关键场景占据主导地位,而危险关键场景的发生占比很小,这导致在测试中可供选择的危险关键场景数量非常有限,不能充分验证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本文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关键测试场景的生成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功能测试的概念,提出利用故障树分析对待测功能
近年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正在逐渐影响着国内的建筑业的发展,并成为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和途径。然而目前国内关于BIM技术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BIM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较少关注BIM软件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事实上,如何科学地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BIM软件供应商成为建筑企业应用BIM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
单边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石油测井、土壤水分测量、食品质量检测、材料特性分析等领域,与传统的封闭式的核磁共振相比,具有开放度高、便携可移动等优势。射频线圈是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中的核心结构,负责激励和接收射频信号。单边磁共振传感器的信噪比是衡量其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主要受核磁共振系统的主磁场,射频磁场以及射频线圈的等效交流阻抗的影响,医学核磁中被测样品的等效电阻对信噪比的影响占主导
在现代道路交通系统中,驾驶员作为最主要角色参与到人车路的交通系统闭环中,因此驾驶员的自身状态与驾驶行为绩效将直接影响到自身与其他参与者的安全。驾驶员状态由情绪、疲劳状态和任务负荷等多因素共同决定,其中驾驶员情绪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愤怒情绪引发的“路怒症”对驾驶危险感知、评估判断与决策执行有显著负面影响,容易产生行车安全风险,同时“路怒症”也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因此愤怒情绪研究成为驾驶员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