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模范源于革命战争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从革命战争时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劳动模范的形象及其发挥的作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凸显劳模群体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本文分别论述了革命战争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建设时期及“大跃进”时期的劳模群体,总结归纳了劳模群体的形象特征与变化特点。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劳模群体的规模庞大且种类繁多,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工人劳模,尤其是一线产业工人劳模。在论述过程中,本文不仅采用了全国劳模的资料,而且纳入了长寿县的档案资料,力图展现劳模群体的多重面貌。在革命战争时期,劳动模范呈现出“为革命苦干献身”的“革命型”劳模形象,他们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劳动模范源于苏联,最早诞生在中央苏区,随后活跃在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整风运动中,后又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劳模群体中最为典型的是吴满有和赵占魁,他们是边区人民学习的榜样。中国共产党通过选树劳模,在群众中首次树立了“劳动光荣”的理念,调动了人民群众在工作、生产与战争中的积极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人劳模呈现出“对党忠诚、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老黄牛式”劳模形象,他们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维护了新中国的稳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延续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树劳模。为了扩大劳模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对劳模进行了塑造,力图更好地发挥劳模的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给予劳模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待,彰显了劳动模范的光荣形象。其次,加强了对工人劳模的宣传,强调工人阶级在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做主。最后,在劳模教育过程中注重提升劳模的科学文化与政治素养,促使劳模以更高的生产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老黄牛式”劳模不仅在爱国主义生产竞赛中带头苦干,而且在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带头捐款,还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护厂与反特,为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一五”建设时期,工人劳模呈现出“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技术型”劳模形象,他们创造和推广了许多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完成。之所以劳模呈现出“技术型”劳模形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内的基础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发展较快,二是苏联选派大批专家及先进生产者到中国传授先进经验与技术,三是中国共产党转变了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为了巩固与强化“技术型”劳模形象,劳模奖励以激发工人的创造性为旨归,劳模表彰与宣传强调劳模拥有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技术型”劳模的科学文化素养较高,他们是学习与推广苏联先进经验的领军人,他们在先进生产者运动中发扬了创造精神,他们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完成。“大跃进”时期,工人劳模呈现出“又红又专”的形象,他们是执行总路线的先锋。由于政治环境趋紧,劳模的政治身份越发重要,劳模群体中的党员占比增长较快。由于劳模评选、表彰与塑造都强调政治挂帅,因此工人劳模呈现出“又红又专”的劳模形象,他们在“大炼钢铁”中追求高速度,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发扬了协作精神,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敢想、敢说、敢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浮夸与虚浮现象,劳模的成绩被夸大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在“大跃进”中存在着偏差,但是劳模“努力增产、追求卓越、敢想敢干、乐于协作”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通过探析工人劳模群体的历史嬗变,可以发现工人劳模群体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工人劳模由生产型劳模转变为技术型劳模,劳模的骨干作用不断凸显。事实上,劳模群体的变迁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劳动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展现出中国历史的嬗变。通过探究劳模群体的变迁,既可以展现劳模群体在不同时期的特殊样态,也可以反映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现实诉求。这启示我们要采用科学的劳模评选方法,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丰富与发展劳模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劳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