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班牙作家何塞·卡洛斯·索莫萨1959年11月13日出生于古巴哈瓦那,1岁时因政治原因随父母移居西班牙。1994年前,他专攻医学和精神病学,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如今成为一名全能型作家,在小说、戏剧、电影剧本、杂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代表作有《布兰卡的沉默》(1996)、《洞穴》(2000)、《谋杀的艺术》(2001)、《象牙的盒子》(2004)、《时光闪电》(2006)、《诱饵》(2010)、《第四个信号》(2014)等。作品思想深刻、形式新颖,一经出版便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他本人也成为西班牙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之一,荣获了不少文学奖项。其中,《洞穴》于2002年获得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颁发的金匕首奖。尽管索莫萨的小说别出心裁、底蕴深厚,充满了对生活与社会的关怀和思考,但研究者屈指可数,在中国学术界更是无人问津。因此,笔者试图着眼于这个较少被人关注的领域,以期唤醒更多人对该作家和作品的重视。本文试图根据西方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酷儿理论,选取《布兰卡的沉默》、《洞穴》、《谋杀的艺术》、《诱饵》、《第四个信号》等五部小说为代表,对其中的酷儿精神进行分析。首先,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逆转。如《诱饵》中对幕后凶手的缉拿可谓一波三折,《布兰卡的沉默》中布兰卡的真实身份让人瞠目结舌。其次,小说人物饱满生动,具有多重气质。如《洞穴》中的狄亚哥拉斯,《谋杀的艺术》中的布鲁诺·范·提许,《第四个信号》中的美咲等。再次,小说中各种艺术元素的运用、哲学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解放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论文主体共分三章。第一章梳理了酷儿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学者阐释。率先提出"酷儿理论"的是美国的特蕾莎·德·劳里提斯教授,她希望通过这一新词,在历史背景中理解性的多重性。法国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米歇尔·福柯对知识、权力和性三者间内在关系的分析是酷儿理论最重要的催化剂。他强调性在本质上是建构的产物,用以维持特定的权力关系。美国后现代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指出所有性别都是"操演",是模仿而非本质。第二章论述了索莫萨小说中酷儿精神的三重表现。其一,在《洞穴》中,通过刻意模糊哲学家狄亚哥拉斯和妓女雅欣特拉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界限以及淡化人们对气质对调的反应,解构了传统的性别两分结构。其二,通过《诱饵》中贝拉和《第四个信号》中美咲的不幸遭遇以及《洞穴》中特拉马苏斯对狂欢的追求,打破了同性恋/异性恋的两分结构,说明社会性别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构,个人性欲与他(她)本身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无关。其三,挑战了传统的同性恋文化。《布兰卡的沉默》着重关注了易装者和乱伦者的困境,《诱饵》和《谋杀的艺术》则夸张再现了性行为中广泛存在的虐恋活动。这颠覆了传统意义上高度正规化的同性恋图景,描绘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性文化。第三章分析了索莫萨小说的三重意义。首先,肖邦的音乐、伦勃朗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柏拉图的哲学、现代科技等因素的引入,使索莫萨的侦探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深度。其次,小说引发对人性的思考,酷儿精神反映出人类追求快乐的本性。在科技日益发达,生活日益舒适的时代,人类却难以获得真正的快乐,有着种种看似"异常"的举动,这不得不引发对物质/精神同步性的思考。再次,酷儿精神站在反对本质主义和身份政治的立场上,解构了一切被建构的身份和标签,打破了思想的牢笼。综上所述,索莫萨的小说中充满了浓厚的酷儿精神。这种精神背后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性关怀使作品摆脱了侦探小说"悬念—解谜"惯常模式所遭遇的格调尴尬,发人深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提供了一个研究角度,无法穷尽一切可能的解读方式,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研究者提出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