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次债危机的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但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未根本消除,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因素,这其中过分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照“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是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人民币顺利走出国门,成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极”,日益引起学术界和金融界的关注和讨论。人民币的区域化是个比较大的研究课题,涉及的理论问题较多,国内外经济学者已有不少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倘若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就难免会流于空泛而失之深入。因此,本文仅选择了从国际货币合作的视角,探讨人民币区域化的实现路径,旨在以货币区域化的职能维度和空间维度为两翼,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现状、动力机制、路径设计和实施战略等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提供积极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1.基于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分析,进而对典型货币合作模式(欧元模式、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国际货币合作模式的阶段特征和制度属性。欧元模式的成功和日元国际化道路的挫折,揭示了区域货币合作不同路径之结果,这是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需要汲取的深刻经验。2.人民币跨境流通和使用虽然已经取得积极成果,但是现阶段人民币区域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民币区域的动因主要是市场自我选择的结果,政府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在行使国际货币职能、覆盖区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因此,人民币区域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走周边化的路径。3.基于对我国经济规模、贸易总量、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性的分析,推行人民币区域化既存在诸多的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的不利因素。因此,坚持人民币区域化的渐进、协调、合作和实力与机遇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阶段职能和空间路线,制定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目标,构建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平台,是在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保障。4.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路径是由四个动态衔接的步骤构成的。建立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度和培育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区域化的信·心保障;在资本项目短时间难以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增强人民币区域影响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适时推进人民币渐进可兑换性是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和基础;积极参加亚洲货币合作则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必由之路。5.无论从历史渊源、地理便利,还是从经贸联系和市场融合程度来分析,港澳台地区都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首选之地,“中华经济圈”的货币融合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核心和关键;中国一东盟OCA指数模式检验证明,随着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与东盟地区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已经形成,人民币在东盟区域已经显示出隐性的“锚货币”效应;在东亚货币竞争中,要区别对待与美元和日元的关系,人民币与美元的竞争是替代性竞争,而与日元的竞争是合作性竞争,目标是建立区域内的稳定汇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