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剑河八郎甲劳组剖面主要由中厚层灰色粉砂质、钙质白云岩及粉砂质页岩组成,含有较丰富的生物化石,下部砂质、粉砂质页岩为其主要层位。目前已发现生物化石22属,1属种未定,分属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威瓦西虫、宏观藻类和遗迹化石。节肢动物所占比例最高,由三叶虫和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组成,三叶虫共计8属,以Fuchouia(Parafuchouia)为主,还包括Kootenia、Oryctocephalus、Probowmania、Chittidilla(Diandongaspidella)、Solenopleurina、Ehmaniella、Jialaopsis;而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目前仅有Alicaris(?);腕足动物经初步鉴定至少有3属,包括Nisusia、Diandongia、Paterina,以Nisusia为主;软体动物在数量上与腕足动物相差无几,但分异度较低,仅发现Oelandiella1属;目前刺胞动物发现1属Byronia;除杨兴莲等(2007)所报道的保存于碳酸盐岩中的水母状化石Eldoniids外,至今我们仍未发现其它软躯体化石。除此之外,宏观藻类和遗迹化石在甲劳组也较为常见。 相比丹寨南皋甲劳组,八郎甲劳组生物组成面貌相当丰富,但与国外同期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相比,甲劳组的生物组合三叶虫多,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和软躯体化石较少。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研究程度、采集力度及沉积环境等有关。 通过对八郎甲劳组三叶虫的研究,确认了Fuchouia(Parafuchouia)三叶虫带成立,且该带是黔东南地区寒武系最高的三叶虫带,为国内外寒武系三叶虫同期地层划分及对比提供了材料;同时,具有非常重要地层意义的Oryctocephalus在甲劳组的发现是其在黔东地区寒武系的最高层位,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八郎甲劳组多门类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其整个生物类群组成、埋藏特征及沉积环境等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而且由于甲劳组是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层位大致相当的特殊层位,对其生物组合面貌的研究为探索早期后生生物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系统演化关系提供重要的化石证据和信息,同时也为寒武系第三统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