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立法转型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社会转型与法律变迁互动关系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立法转型的问题。法治国家实现的前提之一就是良法的存在,合理的立法则是良法产生的关键。我国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导致了利益分化和价值多元化,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价值追求必然在立法中有所体现。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立法也需要并正在发生着转型。立法是社会制度变迁的一种形式,制度变迁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选择的过程,公共选择意味着民众有权利参与立法,也意味着制度变迁不能只靠单一的立法机关来规划,更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博弈,这就必须转变我国现有相对封闭的立法模式,而建立新型的开放回应型的立法模式,传统的立法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因为仅靠国家立法者单方的理性参与立法是有很大局限的,立法过程中重视不同利益群体的参与,而这又需要一项制度化的途径予以保障,即实行立法听证来构筑博弈平台,同时立法机关必须本着公平正义的理念积极介入以保证法律的公正和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本文分导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其中正文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立法背景进行分析。首先阐明了立法转型与社会转型在理论上的互动关系,然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层次的社会结构,这种变化体现在物质追求上的利益分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化。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的选择,社会成员的利益分化、多元价值的冲突都将反映到法律制定过程中。第二部分是对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立法现状的考察,通过分析当前立法表现出的特点来阐明当前立法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但由此也给立法带来了哪些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揭示了新型立法模式以民主为其内在品质,并指出建立公民立法参与制度是体现这一品质的保障,让涉法利益主体表达其利益诉求,充分实现利益博弈,立法听证制度就是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立法并进行利益博弈的有效途径,我国立法听证制度实践多年来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在立法过程中,也要发挥立法机关利益平衡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在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不能通过传统国际法来解决而是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后,国际环境法随之产生。然而萌芽时期的所谓“国际环境法”仅仅是为了处理区域性或边界性的国际环境问题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97年9月正式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在实施9年之后的2006年10月重新修订颁布。本文认为,这是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趋
自冷战以来中缅关系一直友好发展,尤其是在西方制裁缅甸时期,中缅合作交往持续升温。但是自2011年缅甸进行民主化改革以来,缅甸国内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原本友好
改革至今,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社会发展的农村社会治理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因此对村治变迁中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村治变迁中的村支书作为切入点,以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一国立国之本,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因此,说到知识产权制度,一般人首先会想到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除了要保护知
有限责任合伙制度由于其兼具“有限责任”与合伙企业灵活性的特点而成为新新人类的首选。有限责任合伙这种崭新的合伙方式,其优点就在于:有限责任合伙进一步确立了合伙人彼此之
外交作为高度政治性的事务,是在一定指导思想之下展开的。统一战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新中国外交的策略指导思想。国际关系统一战线就是这一策略思想在新中国外交实践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