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褶与肝副裂的超声表现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p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初步探讨膈褶与肝副裂的成因;2.探讨COPD.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膈褶与肝副裂发生的影响;3.探讨膈褶与肝副裂的声像图表现。资料与方法一、对象连续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湘雅医院接受腹部(需含肝脏)超声检查的受检者,按以下要求进行筛选:(1)内脏正位;(2)无肝脏、胆囊、膈肌手术史;(2)无肝脏挫裂伤、贯通伤等外伤史。共有2037名受检者符合条件。二、仪器与方法使用Aloka Prosound SSD4000、Aloka Prosound α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5~5.0MHz。按腹部常规检查方法系统性依次扫查,仔细观察肝内有无自膈面发出的、横贯肝实质内的带状分层稍强回声(即膈褶),如有,记录其发生的部位、数目、走向并测量;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能量图观察其内的血流特点。对符合入选标准且年龄≥30岁的受检者,以肺功能检查作为主要依据,记录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后对检出有膈褶的受检者进行病例追踪,查看CT检查结果及手术记录。结果1、2037名受检者中共15例检出膈褶,男5名,女10名,不同性别受检者膈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岁及以下的受检者,无一名膈褶检出;50岁以上的受检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膈褶检出率呈增加的趋势;3、患有COPD受检者的膈褶检出率高于无COPD的受检者;4、15例检出有膈褶的受检者中,单发者12例,多发者3例,共20条膈褶,其宽度均值为(8.4±2.5)m,深度均值为(9.1±3.6)mm,均位于肝右叶膈面,呈前下-后上接近矢状位走行。5、膈褶的超声声像图的长轴切面上表现为宽度基本一致的长条形分层稍强回声带,回声强弱相间,呈“栅栏状”改变;短轴切面上表现为紧贴膈下的水滴状稍强回声团,内部回声强弱相间。结论1、膈褶好发于肝右叶膈面,长轴切面的声像图呈“栅栏状”的特征性改变;2、机械外力影响膈褶嵌入肝表面的深度和宽度,深吸气后屏气嵌入深度、宽度都会明显增加;3、随着年龄的增长,膈褶与肝副裂的检出率呈增加趋势;4、膈褶的发生与COPD密切相关;5、膈褶所引起肝表面解剖结构的变异对外科手术学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刘姝华(1998.1-),女,汉族,北京人,本科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写作。  周五的晚上,老何下了班回家,一脸疲惫地倚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干,头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一周到头终于可以放松放松了。  卫生间的灯亮着——许是妻子在洗衣服——厨房里也是灯火通明,锅子里应是在炖着什么,抽油烟机嗡嗡地响着,他转头一看,果然,小卧室的门虽一如既往是关着的,然而那灯光却从磨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自信的民族,它历经五千年的世事变幻,云波诡谲,千古江山,人才辈出。即便往日沧海已然变为了桑田,无数杰出人才流逝于时间的长河中,君子们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使中华民族始终散发着古老却蓬勃、清淡而耀眼的光芒。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曾指出社会是一座高塔,所有人都沉睡于此,但当第一缕阳光从高窗照耀进来的时候,君子应是塔中率先苏醒过来的人,他们敢于直
期刊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这是今年夏天一位即将进入北大的学子写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响。可能会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十分励志,或许还有和作者一样,同陷贫穷泥沼中的学生在看到这篇文章后,认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在我看来,她的成功绝不是因为她的家庭
期刊
历史长河翻涌向前,历经五千年文化洗礼后的中华文明犹如浩瀚的星空,各具特色,熠熠生辉,互相辉映,闪烁着夺目的光芒。那些留名千古浩气永存的先贤灵魂,挺胸昂首,以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书写了一幅幅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中华文明的乐章,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人树楷模,为世人所敬仰。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
期刊
余秋雨先生所创作的散文具有相当重的文化典型性。他的文章不局限于自我情感,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一个作家的情怀,使文章变得豪迈磅礴,令人心生赞叹。他的遣词造句都是自身情感的抒发,他的思想愁绪所表现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们向往的境界。他的文章将历史容纳在文字之中,自然而然地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在描摹历史的时候展现出了他俯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豪迈之情,让人们体悟了思想灵感迸发的智慧与灵性。他妙笔生花,文墨
期刊
作者简介:任雪晴(2001-),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现就读于山东省实验中学。  焦躁,越发猖獗,像一张大网向我缚过来,试图缚住我的生活。时间就在这样的不安中滑走。而我,却对此束手无策。  有意义吗,活着?  无论是明天,还是下一个明天,都如同我刚刚度过的今天——机械地上学、机械地应付着他人的面孔、机械地诉说着所谓的宏图远志……意义何在?  知识在不断丰富,可是在这个问题面前,我却像是一个孩童,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