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物胸腺修饰诱导同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baoba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疾患最有效的手段,虽然非特异性免疫抑制药物对心脏移植病人生存率的提高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但伴随慢性免疫抑制而造成的远期并发症和移植物的死亡接踵而来,受体生存率依然有限。而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可以有效地避免受体因免疫抑制状态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期。胸腺内修饰是诱导免疫耐受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已在噬齿目动物的实验中诱导出长期的免疫耐受。本实验以大动物猪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此方法用于大动物的可行性,以便评估此方法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目的:以大动物-猪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胸腺内修饰和γ射线全身照射方法进行受体预处理,再行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来评估在大动物中该方法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空白组不加处理单纯行异位心脏移植。对照组单用2Gy的γ射线行全身照射;实验组使用2Gy的γ射线对受体猪(梅山猪)进行全身照射加胸腺内注射供体(二花脸猪)的脾细胞,经上述处理后,观察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CD8水平的变化,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来了解其免疫功能的相关改变。处理后14天,行异位心脏移植,术后每日检测受体血清中IL-2、IL-10的水平,同时连续观察移植心脏的生存时间。结果:接受照射48小时后淋巴细胞较照射前显著减少(P<0.05),流式细胞仪计数CD4、CD8水平也明显下降,但CD4下降更为显著,在实验组胸腺修饰后第二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与照谢前、照射一周后以及单纯照射组相比刺激效应有明显下降(P<0.05),而单纯照射组无明显变化 大动物胸腺 诱导同种。入脏移植允疫耐受的研究 中文摘要 I (P>0.05人心脏移植存活期比较:实验组之存活期卿T 5.6天)较空白组 帐T ZA o和颐狮盯 2.2 o明显延长①<0.05)而空白组与单纯照 射组t腋稚别(P>0.05人IL2和IL 10检狈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移植 后Icy天IL-2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①叼.05LIL-10水平三 组无明显差异(Pl.05人 铡:峋的全身照射88jllil(i除外周血中的大多觎巴细胞,且对机体 影响相顺小,并能维持一段时间。在 ZGy剂量照谢后,CD淋巴细Ilfailk 胸 CD对硼更加跪。在胸腺内脓两周后 MLR结果和实验tl#t心 存活期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延长,表明机体产生了一定雕的免疫抑 制,但并未达到在小动物实验中所获得的“永久性”免疫耐受,可能与 免疫耐瓣持的不稳定有关,其原因有栅一步研究。同时也说明单纯照·射不易诱导出兔疫抑制状态。白介素椰0结果提示:IL上的水平与排斥 反应的发生具有密切的颖,Kq 的水平与免獭受的产生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冬眠心肌是指静息时心肌灌注量持续减少而导致左室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冬眠心肌存在于多种临床缺血性心脏病中,但目前关于冬眠心肌的保护和治疗的研究不多。冬眠心肌治疗
以南方稻作区主要作物(水稻、小麦和油菜)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干湿交替和还田方式对作物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以期为水旱轮作区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和秸秆
网络购物带给人们生活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强迫性购物的现象。大部分学者认为网络强迫性购物是一种具有酒精成瘾或物质成瘾相似症状的行为成瘾。而行为成瘾存在着一定
围绕绿色产品的工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讨论,介绍了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阐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结构,为绿色产品的工业设计评价奠定了物质基础。
提出了高精度电子产品印刷品质的评价指标,然后根据银微粒在银浆聚合物基体中的受力情况,分析了导电银浆的流动性和触变性对导线印刷品质的影响和墨膜中的银微粒体积分数与浆
通过对造物的系统性和造物的生态意识分析了书中的可持续设计思想,并着重强调了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以及这一先进的思想意识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重要的
各种原因造成的关节软骨缺损是骨科常见疾病。为探寻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方法,进而研究自体红骨髓和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动态变化过程,选用中国家兔42只,2%巴比妥钠静
目的 气管长距离大范围缺损所要求的气管重建,是一个长期以来尚未解决的问题。气管代用品不能很好克服人工材料的缺陷,异体气管移植虽满足了气管修复材料的要求,但移植后发生的
目的: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造成左侧股骨中段缺
背景与目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移植物的再狭窄。其中心环节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造成VSMC增生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