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就是中国的本土作家莫言,诺贝尔奖的获得让更多人认识了莫言以及他的作品。就像颁奖词说的那样,他的作品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生死疲劳》正是这一特点的代表作。《生死疲劳》是深刻的意义与独特的风格相结合的完美之作。而诺贝尔奖则归功于作者精彩的原作和优秀的翻译,各语种的翻译,尤其是英译是助之成功的一臂之力。因此,把葛浩文的英译本" Life and Dea th Are Wearing Me Out"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葛浩文如何把原著的意义和风格再现出来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译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90年代之后不少专家学者对此理论产生怀疑甚至大有全盘否定的趋势。从这一方面说来,研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对树立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运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葛浩文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进行详细地剖析探讨其在意义及风格上与原作达到对等的翻译策略。通过此研究,本文作者发现: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灵活地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来实现意义和风格的对等;葛浩文尤其注重信息的对等以及异国风情的保留。本文认为功能对等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将其运用到文学翻译中以弥补文学英译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