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建立TNBS诱导的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和双歧杆菌防治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2、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中TLR2、TLR4、NF-кB的表达以对其在双歧杆菌防治UC中的作用加以研究。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空白对照组、UC模型组、双歧杆菌组。常规适应性喂养7天后,空白对照组不予处理;UC模型组和双歧杆菌组在第8天采用Morris报道的TNBS法造模:将UC模型组和双歧杆菌组各20只大鼠禁食24h后,10%水合氯醛麻醉,TNBS (Sigma公司,剂量75mg/kg)和100%乙醇按1:1混合后灌肠造模。造模成功后,双歧杆菌组大鼠给予口服双歧杆菌菌液2ml/d,1次/d,持续3周。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2、一般情况及病理损伤检测:3周后将所有三组大鼠禁食24h后处死,采集结肠标本做病理组织切片,计算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评分及组织损伤评分。3、RT-PCR检测TLR2、TLR4的表达:分离肠黏膜上皮细胞提取总RNA,用RT-PCR法检测TLR-2、TLR-4的表达。4、免疫组化检测TLR-4、NF-кB的表达: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肠道中TLR-4、NF-кB的表达。结果:1、UC模型组大鼠自灌肠后15~24小时开始出现腹泻,表现为黄色稀便和/或肛周体毛被稀便沾染,可持续3周以上;且病理切片显示UC模型组大鼠肠道黏膜组织紊乱,有溃疡形成。空白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组无溃疡形成,成功建立了UC模型及双歧杆菌防治模型。对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测得P<0.01,UC组大体状况及病理学改变与双歧杆菌组及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RT-PCR检测:UC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中TLR2、TLR4的表达要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组。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UC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细胞及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细胞质或细胞核可观察到明显棕色颗粒,NF-кB表达呈强阳性,统计学分析显示模型组TLR-4、NF-кB的表达要高于空白对照组与双歧杆菌组,且NF-кB表达与TLR4表达呈正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及意义:1、在通常情况下,肠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当肠道正常菌群与宿主环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尤其是肠道中革兰阴性细菌数量增加时,肠道革兰阴性细菌可以诱导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TLR-4表达的增加,并可以通过与TLR-4结合引起细胞内NF-кB的持续激活,进而增加前炎症因子(TNF-а、IL-1、IL-6)的表达,最终在肠道的炎症中发挥作用。2、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TLR-2、TLR4的表达而引起NF-кB通路的阻滞,阻断了NF-кB的转录活性,进而阻滞了TNF-a、IL-1、IL-6的分泌,从而缓解肠道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