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垃圾的无限制增长与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两大难题。人口的膨胀,过度消费,直接带来垃圾爆发性增长,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堆存过程中将占用大量土地,可能引起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存在环境风险。就上海为例,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解决出路一直是困扰市民的一大问题。未来解决城市垃圾问题最关键的是资源化再利用,变废为宝。这里也便形成了“静脉产业”的这样一个概念,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目前,静脉产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国外静脉产业发展的特点是法律体系完备、政策扶持力度大、配备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公众环保意识强等。相比较,静脉产业虽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但真正重视发展起来还是较国外发达国家之后。总体来说,我国静脉产业实践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立法上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使得静脉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物质基础欠缺;激励上激励主体权责利不明确造成激励不足的事实,使得静脉产业发展所需的价值基础、技术基础与市场基础不牢。本文主要基于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基础之上,展开对上海静脉产业研究。文章研究主要从四方面着手分析,包括旧织物产业链分析、物质链分析、价值链分析和利益相关方分析。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探索,总结产业链上的物质流向特征、寻找旧织物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易断链的环节,针对这些问题环节,通过增加利润空间来调动参与企业的积极性,使得静脉产业发展稳固、优化。通过对静脉产业的三链研究,以期找到旧织物产业如何推进、优化的关键环节,突破上海静脉产业发展的瓶颈;也鉴于对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研究基础上,对国内外促进垃圾分类减量的政策措施有了详细的了解和整理,对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有了方法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旧织物静脉产业薄弱环节在回收处,纺织企业的生产需求是整条链的核心,具有经济拉动作用;而通过收编、企业合作等形式可促进利益相关方之间合作,有利于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