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异质性在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PDAC(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胰腺导管腺癌),是公认的高度恶性的肿瘤之一,五年总体生存率仅为9%。手术切除后的辅助化疗通常是治疗早期胰腺癌的首选方案。自从吉西他滨1997年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该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胰腺癌的临床一线治疗,并开发了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多种联合治疗方案。近年来,尽管吉西他滨广泛使用,但其耐药进展的机制仍缺乏明确的解释。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化疗前后胰腺癌肿瘤内部发生的变化,找出吉西他滨敏感的靶点,并探讨该方法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可行性,为预测胰腺癌病人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提供新思路。方法:将临床上可切除胰腺癌病人术后的肿瘤组织通过种植于免疫缺陷鼠皮下构建PDX动物模型,待肿瘤成功种植并生长至500-800mm3后处死小鼠并取肿瘤组织,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谱、代谢组学等来评价移植物肿瘤和原代肿瘤之间的关系,证实PDX移植瘤保持了原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选取成功建立的小鼠胰腺癌PDX动物模型进行化疗筛选,随机将小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吉西他滨和生理盐水治疗。通过对胰腺癌PDX动物模型的筛选,找出一个对吉西他滨治疗异常敏感的个体。将其化疗后的肿瘤组织和对照组未化疗的肿瘤组织分别消化提取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采用10×Genomics平台),使用Cell ranger、Seurat、Cluster Profiler、sc-Velo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细胞亚群的变化和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构建PDX(Patient-derived xenograft,人源移植瘤)动物模型并经过病理证实后,共有17位胰腺癌患者来源的PDX模型被用于吉西他滨化疗筛选实验,不同病人来源的PDX模型对吉西他滨的化疗呈现不同的敏感性。进一步吉西他滨治疗前后的肿瘤标本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结果显示,肿瘤治疗前后的细胞图谱,吉西他滨的治疗显著改变了肿瘤内的细胞亚群的组成和比例,肿瘤内的吉西他滨敏感细胞亚群减少并保留了非敏感细胞,利用治疗前后的基因的转录水平与对治疗的敏感性的联系寻找出可以预测PDAC耐药的基因。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吉西他滨化疗在胰腺癌患者个体间的敏感性具有差异,化疗重构了肿瘤内部的异质性,改变了肿瘤内部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加了耐药肿瘤细胞亚群的数量,促进了肿瘤耐药的发生,从而为胰腺癌病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分析在术前无创性预测垂体腺瘤质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各个影像组学模型对垂体腺瘤质地的预测效能,以期获得最佳的预测模型,提高对该肿瘤质地术前预测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1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记录及术中录像,参考Mahmoud对垂体腺瘤质地的分类标准,将所有垂体腺瘤分为61例质软组和3
目的:探讨分子伴侣蛋白TCP1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评估TCP1能否成为卵巢癌患者的一种新的预后指标。从细胞水平观察TCP1基因表达差异对肿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TCP1参与及调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机制,为卵巢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收集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正常卵巢、卵巢囊腺瘤、卵巢交界性肿瘤以及上皮性卵巢癌的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IHC)检测TCP1蛋白在这四种
目的:探讨多径路超声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肠镜活检病理确诊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并于新辅助治疗前及新辅助治疗结束后6~8周接受360°经直肠腔内+经腹/和经阴道多径路超声检查及直肠增强磁共振检查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后3天内接受手术。将术后病理结果与术前诊断对比,评价多径路超声在直肠癌病灶检出率与肿瘤下缘定
目的:炎症与代谢相互影响,炎症会导致细胞代谢异常,其中包括糖酵解和糖异生等;代谢产物过多产生细胞毒性又会加剧炎症发展。由于炎症也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如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在受到各种炎症介质的刺激和肿瘤微环境的改变时,其代谢方式特别是糖代谢也会发生变化以利存活,HCC中常见的糖原和脂质累积就是这种适应性的结果。因此,减少炎症反应有利于抑制HCC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术前预测小肝癌早期复发(≤2年)的影像组学诺莫图模型。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了手术切除(SR)或射频消融术(RFA)的137例小肝癌患者,并将其分为训练组(111例)和验证组(26例)。使用Ma Zda软件在磁共振图像上提取出基于肿瘤全体积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方法进行数据降维、特征选择和影像
目的:构建基于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 T-cell lymphoma,ENKTL)的预后,并评估其预测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主要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 ell Lung Cancer,NSCLC)作为肺癌典型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之一,在原发性肺癌病例中诊断率超过85%。NSCLC常规的治疗方案主要采取以手术、化疗和放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但是因其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尚未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尽管近几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较明显改善了肺
针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COD高,难以直接排放的问题,研究了臭氧氧化(O3)、超声氧化(US)和臭氧与超声联用氧化(O3+US)三种方式降低页岩气压裂返排液COD的效果。结果表明:O3+US因能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而具有更好的降低COD效果。O3+US联用氧化返排液过程中,首先是臭氧直接氧化有机污染物生成醛酮等物质,然后再是自由基氧化降解,返排液颜色会出现特征变化。另外研究了水样pH、超声波功率、催化剂种
目的:探讨MRI影像特征和纹理分析技术在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 RCC)患者WHO/ISUP核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cc RCC患者的术前肾脏MRI图像。根据WHO/ISUP分级系统,分为低级别组cc RCC 68例(Ⅰ级4例,Ⅱ级64例)和高级别组cc RCC 41例(Ⅲ级33例,Ⅳ级8例)。评价MR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骨髓浆细胞恶性增生为主的异质性疾病,约占血液肿瘤的10%,发病的中位年龄为75岁,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血液恶性肿瘤。目前MM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CAR-T细胞输注治疗等。MM仍然不可治愈,大部分患者最终会发展为复发难治。CAR-T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特异性疗法,取得了很好的